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薛涌:在城市化中建设自由和秩序的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07:23  中国青年报

  作者:薛涌(旅美学者)

  十几年前,Lester Brown出版了一本耸人听闻的著作《谁来养活中国?》,一时间震动西方。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地不断被侵蚀;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肉食量增加,而肉食在提供卡路里上比谷物的效率要低很多,比如七磅的谷物才能转化为一磅的牛肉。这样,中国的崛起必将带来世界的粮食危机。

  十几年后审视,世界粮食危机确实在出现,但远非中国独自的责任。印度、巴西的崛起,乃至世界人口的增加,都在改变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中国本身而言,粮食供应基本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中国农业经济的危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拥有世界40%的农民,但仅有世界10%的耕地;结果是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影响了效率。中国的总劳动力中有40%是农民,但其创造的产值仅占GDP的12%。在粮食产量上,中国过去10年的年增长率为1%,美国则为2.5%左右。

  可见,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最大因素之一。人均耕地少,劳动生产率就低,缺乏利润边际,阻碍了农业资本积累的增加,并进一步影响到技术的投入。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农民就很难脱贫。

  不过,展望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机会也非常广阔: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口增长放缓,特别是制造业的劳动力几乎到了顶峰,不久可能步入负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将是维持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农村人口在城市化中流失,将增加人均耕地资源,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一句话,充分实现中国农业的潜力,需要城市的大力配合。

  要完成这一巨大的社会经济转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一个核心步骤就是在制度上保障农民最大的自由。这种制度保障,不仅在于完善和发展基层选举、让农民管理自己的事务、抵抗对农地的侵蚀,不仅在于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自由买卖,也不仅在于取消城乡差别、让农民自由地在城市安居乐业,还在于给他们进城提供种种便利和服务。比如,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你随便到哪个城市,只要租了房或公寓,那么拿着水电公司给你的账单上写着的地址证明自己住在这里,就可以把孩子送进当地的公立学校,手续几分钟就办好,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这样的政策如果在中国被彻底施行,不仅可以使农民在城市安居,而且更保证了他们的下一代不再是农民。

  中国国情特殊,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几亿农民将涌入城市,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其规模远比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更为壮阔,所带来的挑战也更艰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许多习惯于农村生活的农民,不适应城市的节奏和工厂的纪律,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业工人,不少流落街头成为乞丐甚至罪犯,严重威胁了城市的社会秩序。中国大城市的一些问题,也与此有相似之处。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应该吸取英国的教训,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投入大量资源,对进城的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成为有技能的产业工人,迅速适应城市的生活,也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源。为此,国家可以停掉许多不合格的博士课程,模仿国外的短期大学、社区大学的模式,把许多大学转化为服务于进城农民的教育机构。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难,学历越高的求职越难,产业工人却越来越缺乏。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什么不针对这样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

  当这些政策措施都到位后,大量的农村人口才可以更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在大量劳动力流失后,人均占有的耕地就会增多,规模经营就可以起步,并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创造秩序,秩序增进自由。中国的农村,正应该在这种自由和秩序之间成长。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农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