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蓉霞:仰望星空与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08:19  东方早报

  作者:陈蓉霞

  自从有了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仰望星空”一词近来在媒体中渐趋走俏。今年刚刚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恰好是对这个词的生动注解。

  什么是“仰望星空”?说到底,就是对于超越当下功利事务的一种追求。对于物理学(其实也是对于自然哲学)而言,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在撩拨人们的心弦,那就是对于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宇宙来龙去脉的追究。借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的话来说:“(对宇宙学上)一种完全统一理论的发现不会有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它甚至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自从文明发端以来,人们一直不满足于看到事物是分离的,不能理解的,他们渴望能对世界的基本规律有所理解,现在我们仍然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儿和我们来自何方。”

  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的正是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诞生之初,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一样的,若是如此,以光速运动的等量正反粒子最后不可避免都会湮灭成光子,那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某种“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存在,如今的世界难觅反粒子的踪影,这乃是宇宙的幸事。今年获奖的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正在于引入“自发性对称破缺”这一概念。而另两位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则从机制上对基本粒子的对称性破缺提供了解释,并预言存在六种夸克,它们于1995年被全部发现,因而这一解释获得科学界的认可。正是由于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存在,宇宙才没有在正负粒子的碰撞中湮灭。

  不过,诚如霍金所言,即便不知道所谓的正反粒子或对称性破缺,也不会妨碍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

  但不得不承认,至少人类文明中的一支,对这样的问题却始终充满兴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曾在行路时因专心“仰望星空”而不慎摔倒在地面的一个坑里。据说旁边正好走过一位年轻小姐,于是,在她眼里,哲学家就是那些“只顾天上不顾及地面(其实也就是世俗生活)的怪人”。

  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社会,大众总是更多关注自己脚底所及的世俗生活,这不足为怪。但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却在于,其中总有少数人更多关注头顶上的星空。促使他们走出屋顶来到星空之下的动力乃在于不竭的好奇之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所以,在当时的希腊人看来,一个自由民与奴隶的区别就在于自由民能有闲暇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可见闲暇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求知的必要保障。就此而言,当个人或整个民族都因过度的忙碌(尤其底层民众所面对的生存压力)、过多的红尘之累(尤其针对精英阶层而言,头衔、职称等名利犹如欲望的黑洞难以摆脱)而失去了闲暇,进而磨灭了求知的最初源泉——好奇之心时,仰望星空又谈何容易?

  强调好奇之心为科学研究的纯正源泉,乃在于强调科研在某种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古代希腊人早就有“为求知而求知”的超越境界,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有这样的名言:“让我知道宇宙的奥秘,比得到一个王位更值得追求。”用当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的话来说,科学家都怀揣一个梦想,这就是“终极理论之梦”,亦即要孜孜以求找到宇宙的根基。

  就此而言,纯正的科学精神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游戏精神,其中容不得任何的作假和违规,其至高境界决不在于奖牌或奖金,而在于荣誉。这正是诺贝尔奖的意义所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看重该奖,其价值决不只是奖金的多少,乃在于这是科学界所能给出的最高荣誉。

  仅当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并且有条件走出红尘、仰望星空之际,一个民族的科学研究事业才有望获得勃勃生机。不由想起一位美国科学史家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刺耳评价:“要运用科学,就必须让科学自身独立下去,如果我们只注意科学的应用,必然会阻止它的发展,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他们几代人没有在科学上取得什么进展,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而根本不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不幸的是,这种实用主义,在今天国内学界更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实用到——申请课题的价值仅在于,它能带来各种实惠而已。至于仰望星空,被遮蔽的心灵,还能容得下那片星空?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