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锋
“农民太苦了!”这是今年“两会”期间,递条子给温总理请求发言、在发言中3次流泪的杨志福委员的由衷之言;“不要从农民那里赚钱,农民太苦了!”这是2005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对医疗系统的警示之言。中国农村问题之复杂、农民生存状态之艰辛,历时已久,也素来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主要议题,将其置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加以谋划。
此次全会重申,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所谓“反哺”,顾名思义,就是回报,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新中国建立以来,依靠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启动资金,但同时农村经济无形中受到削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知识程度较高的青壮年涌入开放地区大中城市打工,为城市经济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心化”。两个历史阶段,两种付出和贡献。因此,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当我们有能力考虑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之时,这种“反哺”便体现为一种“还本付息”。
而若我们站在更高的境界来思考这一问题,这种“反哺”又不仅仅体现为责任、义务,更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前行的某种必然——一方面,中国有8亿农民,要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农民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庞大群体,唯有让农业增收、农民满意,方能达致整体全面的和谐。因此从根本上说,这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差距、产业差距日益清晰地暴露出来,客观地说,农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这个“木桶”上的“短板”,不仅自身发展的相对速度嫌慢,也羁绊了整体经济的步伐。因此,中国经济要想得到更“有质量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更必须回过头来对农业“拉一把”,以“先富带动后富”。
当然上面还只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若再结合当前国际整体经济形势,则提升农村经济活力更显紧迫。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各国实体经济是否将受影响尚未可知。作为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一旦遭遇外需萎缩、出口锐减,开发内需将成为防止经济滑坡的主要手段。而作为消费需求“饱和度”更低的潜在市场,农村无疑比城市的内需“开发”潜力更大、机会更多。而很显然,要拉动农民消费,首先要让他们钱包更鼓。
如何让农民的钱包更鼓呢?其一,增收。通过工业反哺、城市拉动、政策倾斜“放活”、财政扶持,尽快促使农村和农业经济驶上快车道,让全体农民加入到致富主力军中来。其二,减负。虽然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终于取消,今天中国农民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地轻,但相对于城市居民,仍然较重——如生老病死、教育就业等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显初级,无形中相对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对此,我们不仅要“少取”,更要“多予”,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让更多农民后顾无忧地轻装上阵,形成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创业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