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椿桦:农民工子女何时不再窗外听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09:36   珠江晚报

  作者:椿桦

  6岁女孩郭晓晓(化名)曾是河南登封市滨河路小学一年级新生,但她仅仅上了几天学,就被清理出教室,校长说她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不是片区学生。但郭晓晓不想离开学校,最后她只好趴在窗户下听课,至今已在课堂外坚持听课20多天。闻讯赶来的父亲见到女儿时,顿时哽咽起来。(10月14日《郑州晚报》)

  印象中,穷孩子站在窗外求学的故事只在很多年前的旧书本中见过,但那是属于旧社会的事情,我的父亲也曾经向我讲述过这类陈年往事。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重要议题,并被写进了会议公报。在此背景下,农民工的女儿郭晓晓被拒教室门外的新闻显得格外刺眼。

  解释农民工女儿被拒校门外的原因,当然并不复杂。不仅滨河路小学的校长可以拿"教育局规定"说事,普通公众也懂得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是坚固的。但是,请不要以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现实中,打破这一结构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一个农民工如果有见义勇为的行动,或者对城市发展贡献较大等,很可能就被某个城市"奖励"一个户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宁波农民工杨晓霞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当地高校就破格录取了她。假如6岁的郭晓晓的父亲也有一些光环,想必她不至于从教室里被清理出来,免费的义务教育对她而言也算是名副其实的。

  这说明,承担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并非不能接收农民工子女。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城市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天塌不下来";用政策来分析,城市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也是合乎程序的——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地区,是有财政奖励的。这意味着,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并不违反国家政策,但却可能违反地方政策。

  作为公共资源的学校学位,就同城市户口一样,已经成了某些利益部门的"奖项",它是不能随便给人的,只能用来获利,或者用来奖赏。既然我们鼓励消除城乡二元的管理思维,既然国家支持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那么让郭晓晓这样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当地教室,既属于实质正义,也合乎程序正义。这一点,公共管理者当然深知。但出于利益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将正义放在了第二位置。

  农民工当然也是城市的纳税人,但户口性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公共财政只有讲贡献的份儿。不仅如此,在子女就读方面,贫穷的农民工还要故作大方地赞助富裕的城市学校,"赞助"的词义在此发生了逆转。种种迹象表明,郭晓晓的事例顶多也只能让农民工兄弟真正心痛,要想刺痛利益部门的良知,是比较难的。除非国家出台刚性的解决措施,否则农民工子女被拒校门外的残酷现象就不会终结。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