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晓宇:别拿身份当满足正义感的画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07:30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晓宇

  一起街头斗殴,致人死亡,如果没有特别的意义,大概仅是街头巷尾的谈资,登不上庙堂之雅。但哈尔滨6名警察打人致死案是一个例外。

  一个在灯红酒绿中荷尔蒙无原则上升并带来血腥的斗殴事件,除了围观之外,又能如何?纵然围观的人再有正义感,也不过是像拳击中的裁判,数数点数,还有多少是非可供评判?茫茫人海,纷扰不尽,用一句阅尽沧桑的话来说,看得久了,人也就散了。想起前不久1291次列车上列车长绑死有狂躁表现的乘客一事中看客们的围观,如今热闹之下,备觉凄凉而又索然无味,恍如帘子底下听人笑语,看客的沉默与看客的热闹,于事何益?看客更多了,也未见得是好事。

  此事的例外,其一,是斗殴致人死亡一方的警察身份;其二,是网络视频传播所引发的前无此例的看客产生。有此两个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如古老山岩一样缄默并麻木的正义感,压抑不住地迸发出来。

  警察么,用最大的恶意来揣度,就是愤怒出正义。于是一听说警察打死了人,便忍无可忍地跳将起来。近年来,警察打警察,警民冲突,警察打人,不一而足,但凡“警察打”之后的答案,套用现时流行的脑筋急转弯的方式,就是“打警察”。于是,11日晚事发之后,12日,一篇题为《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即引爆网络,如此“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画皮,爱憎分明,怎能不引起群情汹汹,更何况一个正义感于现实中不敢也未能宣泄的环境。但在斗殴当时,警察却并非以警察之身份出现,在此斗殴中也并未有警察滥用公权力的嫌疑。要有,也是警察恰当地利用其专业的搏击能力,不恰当地将自己置于不测的舆论风险当中。

  有人刻意套上警察身份于前,就有警察公布事发时现场录像于后,毕竟和尚不亲帽子亲,警察必须正警察之形象。13日,黑龙江电视台播放了警方取得的现场监控录像,死者林松岭在斗殴中不依不饶,数次挑衅,导致冲突升级,演变成无可挽回的悲剧。由此,“几乎一边倒地痛斥警察”的舆论转为“这些警察确实非常克制,到了忍无可忍,被打得头破血流时才动手”。网友“分裂”,自然也看得热闹起来,亦可见人人心中有“警察”,个个都以警察身份来画自己要的皮。但反过来看,警察在“忍无可忍”之后的有力反击,未必不与警察尚且被人如此打的义愤有关,6名警察,未经任何动员,一拥而上,何有可能?可见参与斗殴的警察,亦未放下警察身份。

  大家都在拿警察的身份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各取所需,方式不同而已,但事实上于悲剧何补,于正义何求?11年前,原郑州市某区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案发,媒体作过如此描述:这么一个肥硕的公安局局长(肥硕暗喻贪污,公安局局长则隐喻以权压法),一晚上喝了三瓶五粮液和酒鬼(钱从何来?),沿人行道逆向行驶(简直无法无天!),车底下拖着伤者逃窜,致使伤者白骨裸露(惨无人道!),在电话中威胁记者不准报道(恶势力!),在法庭上他居然昂着头(没治了!)!面对舆论的隐语,其人伏法之时哀叹“死在新闻记者手里”。大约如今,“舆论杀人”之论亦将重现人间,但人人各取所需的正义感满足,种种争论,要来何用。

  法律不作诛心之论,法律只对行为作出约束,事实就是事实,警察身份并未使警察在斗殴中靠公权力占得任何便宜,惕厉公权力对于私权的侵犯,是公众守望的天职,但过分关注身份而假以似是而非的是非评判,则是看客的乐趣。

  如此,则舆论可以走开,看客可以散之,各方也大可不必鸣鼓自以为正义在握而聚看客呐喊之。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