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家伟:警察该比常人多些冷静与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12:03  东北网

  作者:李家伟

  发生的哈尔滨一家酒吧门前的恶性伤害致死案因为一方是“6名警察”的原故使其成为这两天来的舆论热点。据10月16日《重庆晚报》报道,在一家电视台播放了现场监控录像后,让原本对警察一致谴责的网络舆情转向,由几乎一边倒痛斥警察,转而部分网友认为死者的行为也有激化矛盾的嫌疑。

  报道中的用语还是比较含蓄的。笔者在网友的留言中所见到的情绪之激烈让人诧异,众多网友将死者“体校生”的身份拿来说事,一时间倒也成为一股舆论潮流。

  但是,这种以“身份标签”来判断是非曲直的做法其实与我们只要出事“警察”身份都成为焦点的习惯如出一辙。死者也许有过激的地方,但作为警察,他们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与职业精神教育都使得他们应该比常人多些冷静与理性。换言之,依照正常的情况,如果是两伙“小混混”打架有可能闹出人命,如果有警察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应该接近于零。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应该选择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比如,将情绪激动的那个小伙子(死者)控制住并由警方迅速介入,而不是处于两种极端境地:要不就是挨打,要不就是挥拳相向以至闹出人命。

  这种极端境地其实体现了现在作为掌握公权力的警察身处法制不断健全氛围中的尴尬:在很多时候,他们有苦说不出,宁可受委屈也不能制造“事端”,招来“麻烦”。但又在很多时候,那些像病毒一样潜伏于“职业躯体”里的特权与暴戾之气又抑制不住。一根弹簧,不是压得太低,就是弹得太高,这焉有不出事之理?

  这种尴尬也生动地体现了目前我们对于警察这支队伍的管理与教育尚缺乏硬性且明朗的法律与制度层面的明示与保障。一个警察动不动就打死人的社会是可怕的,但一个什么人都能指着警察鼻子叫嚣的社会就天下太平了吗?恰恰相反,那只能让保障社会安全的底线一退再退,最后伤害到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所以,对于发生在警察身上的尴尬与两难,我们除了指责与谩骂之外,其实还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呼吁,以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让警察回归职务人员本身。而这其中最为现实且迫切的一条,就是通过民众的压力与警察内部的努力先做到警察的“冷静”与“理性”。这种“冷静”与“理性”归根到底只有两条,一是对法律的敬畏与对自身职业特点的高度认知,二是在处理问题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熟知程序与“分寸”。

  这看似很简单,但当我们审视此次发生在酒吧门前的恶性事件时就会发现,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一件明明可以完全控制住发展态势的事情演变成“人命事件”。我们假设:如果当时警察多些冷静与理性,用专业的手段来代替“小混混”式的解决手段,那也许这起悲剧就不会发生。所以说,这些冷静与理性不仅仅体现了警察的职业素养,更是对警察最好的保护手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哈尔滨 警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