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邵建:学生敬礼让强势者更强势让卑微者更卑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07:10  东方早报

  作者:邵建

  贵州省黄平县教育局要求该县学生路遇车辆一律举手敬礼,报道出来后,议论很多。我本可以默声不语,但,不止一次打开那张图片,每次都陷入长久默然。默久,便忍不住要出声。

  这张图片给我的视觉感受就是不平等,而且很强烈。三个农家孩子肃立路边向车敬礼,那辆轿车则把它的背影留给了我们。从构图上看,轿车占据了整个山道的半个路面(对面正有车过来),三个孩子已经缩至路崖,退无可退,再退便退下路基。从路权角度,人、车两方已经构成路面分割的不平等。本来,景行行止,各行其是。是孩子自觉让渡路权,让车直行而过。如果这是人让车,那么,在西方社会,车行路口,则往往是车让人,车会主动让行人先通过,行人路权优先。行人和车辆,正是通过不同场合的先后避让,体现了人与车亦即人与人的平等。

  可是我看到的这幅图片,在那逼仄的路崖上,已经自然处在不平等一方的孩子,还要停身、立正、注目、敬礼。如果刚才人让车的不平等,是一种自然避让;那么,出让路权的一方,反而要向承让方行礼,这势必造成两者间的更不平等。并且这个不平等不是自愿,而是被要求。这等于是人为地制造马太效应,让强势的更强势,让卑微的更卑微。更有甚者,该举措已经推广四年,当地孩子业已沿为习惯。行为习惯导致心理习惯,见车行礼如果习惯成本能,这是对人的天性中的平等意识的戕害,无形的戕害。戕害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中将会持续久远。看着图片,心中不免酸痛。怎么会有这样的成人,对孩子提出这样戕害他们的要求。

  如果说这样的要求在我看来是“只拍脑袋、不动脑子”,但该县教育局副局长杨德却提供了这样的解释: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是该县推广的一种礼仪方式,其目的首先是教育学生应把讲文明、讲礼貌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理由很堂皇。中国既然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既然是礼仪文化,以礼仪要求学生,当无不妥。但,这里需要究诘,中国的礼仪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

  所谓礼仪之“礼”起自周公,它体现的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等级秩序。人人都在这个秩序中,并处于各自不同的位置上。关键在于,这些位置不是平等的,它显示为身份、地位上的“差序格局”,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夫夫妻妻、兄兄弟弟。这样的关系还可以外推。为了维护差序,“礼”由制度推演出一系列礼仪。但,礼仪之礼,主要针对的是差序格局中的下位,它是对下位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规范。 比如,臣见君之礼,子见父之礼,民见官之礼,等等。并且,礼本身也不断被意识形态化,《左传》强调:“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记》则称:“修六礼以节民性。”可见,礼仪文化庶几是一种训民文化,是对民的言语、形容、行为、心性的节制与规训。

  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妨说,中国礼仪文明是一种“权力文明”。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权力为本位,那么,礼仪就是权力本位的文化外观。权力与礼仪,彼此相表里。不悟此点,便与中国文化隔了一层。礼仪的功能要在让权利对权力抱持充分的敬意乃至敬畏,古代如此,今天亦然。

  即便图中孩子向车敬礼,这礼仪之后,亦含有上述权利和权力之关系。当然,这里的权力不是指国家行政领域中的权力,而是指两种权利之间的力量对比。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权力可以在各种境遇中随时生成。权利两方或多方,如果其中一方力量强大,并对他方形成威慑和支配,即为权力。因此,不管开车的是谁,车子和行人,已经构成自然力量上的反差。当车子在孩子面前显示其强大和快速时,路权已经成为车子的权力,相应的,孩子的路权则压缩为避让的权利。这时要求孩子对车行礼,假如车辆不断流过,孩子不断举手,这无异于对孩子虐待式的规训与惩罚。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也。”(《孟子·尽心下》)我不想对当地教育权力说什么,只想把孟子的话送给那些敬礼的孩子们。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敬礼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