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耕身:公众追求真相的理性在哈市命案中生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07:31  东方早报

  作者:杨耕身

  “10·11”哈尔滨命案又有新情况。18日,哈市公安局与死者林松岭家属首次会面。据会面中看过完整监控录像的死者父亲林吉利介绍,录像最后部分,五六个警察一起用脚使劲踢林松岭,时长至少五六分钟。林家强烈要求警方公开完整录像,但警方以此案还在侦办中为由予以拒绝,申请拷贝该录像也被以同样理由婉拒。

  哈尔滨命案终至这样难以言说的地步。

  “六警察打死一大学生”新闻出来后,网民即群情激愤,声讨警察滥权。但事情随着13日现场监控录像的流传而转变。网民目睹录像中林松岭不依不饶、数次挑衅殴打当事警察之情状,并随着人肉搜索表明林有“高官背景”之后,网民情绪一下子由义愤,转向对当事警察的同情,“六提辖打死林衙内”说法也不胫而走。但这一说法,在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被一口否认。同时被否认的,还有此前公开的视频资料有剪辑的说法——“媒体前几天公布的现场视频资料和公安机关掌握的视频资料是一致的,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和拼凑”。然而,最新的情况却似乎表明,这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哈尔滨命案至今不过十天,然而,网民心理已历经多少峰回路转?曾经以为幸好有一部录像可以证明,到录像也可能被做手脚;从对警察的声讨到对警察的同情,从对死者的声援到对死者的质疑甚至“幸灾乐祸”,所有曾经以为“是”的,结果都被证明为“非”。一切都变得似是而非,扑朔迷离。然而,这一切,绝不是网民的错,而恰恰是“权威信息”缺失产生的舆论畸形,或者说,它是网络舆论被刻意操纵与利用的结果。

  一起命案本身或许不会有更大的意义,但它对网络公众心理的影响,却势将使它可能成为一起标志性事件。当更多的人被所谓的公开信息“引导”与胁裹,不明就里地陷于偏执与盲从之中,他们最终却也拥有了警醒与清明的机会,网民心理就是这样一步步成熟起来的,逐渐抛开了先前那种失之简单粗暴的标签意识。当“新情况”暗示警方所公开的视频有过剪辑时,网民不约而同地发出“完整公开”的呼声,表明他们更愿意以事实来作为他们评判的前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警方公开视频之时起,网络上就有一些冷静质疑与专业分析,因而才有了18日发布会上记者“现在大家对网上公布的视频资料议论较多。请问视频是否真实,是否经过剪辑?警方有没有完整的版本?”的提问。这表明,网民已不甘于成为被蒙蔽被利用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因而对知情权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成为不能回避的追问的力量。

  曾被指为“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网民,需要以理性来表明成熟。权威信息缺失,舆论被引导之下,中国网民最大的理性就是保持对真相的追问。信息可能被剪辑,舆论可能被操纵,但持久而冷静的追问,仍然使我们能够在混乱之中拥有最后的真相。回到哈尔滨命案本身,在当前,有关部门能否以最大的坦诚来公开完整监控录像,考验着他们是否真正能做到像他们所承诺的“依法、公正、公开、透明地办理此案”。我所能相信的是,在媒体及公众舆论无限趋近真相的关注中,任何上下其手,任何偷天换日,都将不会得逞。我更相信的是,它必将见证中国网民心理的理性与成熟。(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