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东飞:中国油价改革再次路过机遇窗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07:39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轮番恐吓下,从今年7月间的最高点每桶145美元,跌跌撞撞下行至眼下的70美元左右,显然已遭腰斩。反观国内成品油市场,自6月提价以来一直未曾普遍下调。其间,北京一地燃油价格逆风上扬,从而招致舆论反诘。上周五,中石化下调柴油调拨价,不免被外界解读为成品油价格将要下调的信号,但这种关联旋即被中石化内部人士否认。不过亦有专家判断,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并不排除国内成品油价格有下调空间

  下调,还是不动,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是,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一再被推迟的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能否抓住这个有利的窗口期得以坚定地落实。中国的油价改革始自1998年,10年来取得了突破,也遇到过波折,其中国内原油价格已经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到2007年,有关部门曾下定决心在成品油定价方面实行“原油+合理利润”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但是随着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一再飙升,上述市场化定价机制被实际上搁置。低油价的行政管制加上对垄断油企的巨额财政补贴,成为中国成品油市场不得不长期延续的固定模式。

  现行的油价管制补贴政策,使中国成为全球最为惹眼的“油价洼地”。低油价纵容了社会对石油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成为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中国以接近50%的比例进口原油,一方面具备价格优势的成品油及石油产品千方百计地突破管制销往国外。悬殊的价格倒挂使得炼油厂不愿开工生产,零售商乐意于囤积牟利,油荒的顽症在各地频频出现。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市场本身,都已经无法忍受油价管制和补贴的后果。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早已是没有争议的改革方向,主管部门也多次宣布会选择时机予以推行,问题只在于那个难得的机遇之窗何时呈现于中国面前。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之所以要寻觅良期,关键在于石油对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意义。它不能在国际原油价格过高的情况下推行,因为挂钩之后过高的成品油价将会使消费者和企业难以承受。另一个禁忌是过高的消费物价指数,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石油一旦涨价,将导致CPI的恶性连环攀升。眼下成品油价格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出现,正是基于对上述两个指标的观察和判断。70美元左右的原油价格如果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价位。而9月份CPI上涨4.6%,通货膨胀的风险继续下降。此时出手恢复推行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机制,将使这一改革带来的风险降至可承受可防范的范围之内。

  而延迟改革的推行,当然也总能找到更多的理由。比如国际原油价格能否保持目前的低位,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实际上,这样的理由已经导致数次错失机会。在一个市场化的机制中,谁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宣称自己可以找到最低的价位。或许,迟疑和等待换来的将是又一轮高涨。国内经济的走势可能也将成为一个顾虑,GDP增幅放缓、企业负担沉重、民众消费信心等待刺激,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继续暂缓油价接轨市场的理由。在任何领域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利好,利弊得失往往相生相伴,关键是核心利益的取舍研判。

  延续一个高能耗、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还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换来一个更长远持久的繁荣,这是一个抉择。但机遇稍纵即逝,所以更像一个窗口,这一次错过将不知道下一次它会出现在哪里。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油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