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撰稿·潘多拉
10月14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 稿)》(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时间为10月14日至11月14日。
从2006年6月国务院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牵头的医改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医改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到 去年初该小组委托几家研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分别为医改提供备选方案,从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 告》中透露,医改“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4月温总理主持召开深化医改工作座谈会,邀请医 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药企负责人、农民、国企职工等各界代表到中南海研讨医改方案,再到如今公布《意见》并向社会征求 意见,医改方案的形成和公开真可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由于医改涉及全国绝大多数百姓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兹事体大 ,不可不慎,制定医改方案必然要求力戒草率和独断,而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声音,让民众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或许令医改部际协调小组始料未及的是,《意见》甫一公布,其文本就被舆论批评为“看不懂”。有不少网友称“实 在看不懂征求意见稿”,一名网友留言说,“比如农民看到这个意见稿,很难和自身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这个意见稿应设计 出具体的、具备可操作性的若干模板以供农民设身处地结合自身情况去提意见。”也有作者批评《意见》“从头至尾都体现着 ‘面面俱到,句句难懂’的特点,旨在求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意见稿,在1.3万字的文字表述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个用 以佐证的数据”。对此,发改委官员及有关专家认为,医改方案的概括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而“普通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 “看不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将来会推出“医改问答”等文本及配套文件,帮助老百姓理解医改并体会从中获得的实惠 。
一个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政策方案,却让不少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让一些并不缺乏专业知识的人也 痛感“句句难懂”,而有关官员、专家却认为这个情况“非常正常”,其实,如此反差本身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按照有关官员 的说法,等到将来推出“医改问答”等文本及配套文件后,老百姓“看不懂”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这个“将来”会是什么 时候呢?须知征求意见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若征求意见结束后再出台什么“问答”,老百姓倒是看得懂医改方案了,但也 就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了。
医改方案让人“看不懂”,不但反映了《意见》存在着概括性强、专业性强等文本层面的问题,也说明主持其事者在 征求意见初期服务意识不强、水平不高等观念及履职层面的问题,需要在接下来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强化科学操作,有针对性地 予以改进、完善。
为保证医改征求意见的科学操作,除了应及时推出“医改问答”之类的普及读本,尽快解决让百姓“读懂”的迫切问 题,还有必要将《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也向社会一并公开。《意见》是在综合多家研究机构的备选方案的基础上,由医改部际 协调小组经过一年多部署、调研而形成的,其间对各备选方案经过了比较和权衡,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医疗卫生保障的经验有所 提炼和取舍。故此,将《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一并公开,方能让公众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哪个备选方案的哪些内 容受到了重视,哪些内容被综合吸收进了方案之中,哪些内容因为什么原因未被考虑或直接采纳,等等。公众掌握了有关医改 方案的更为丰富的背景信息,提出的意见将更有水平,更富于理性价值。
另一个问题是,医改方案征求意见应当有足够长的时间,保证公众能够充分、全面、深入地表达意见。中国人口众多 ,地域广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们接受信息、表达意见的渠道和能力也不平衡,如果征求意见的时间太短,将难以保证 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就如此重要的一个政策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一个月的时间怎么看都有些仓促——何况《意见》 公布后让人“看不懂”,相当于已经“浪费”了一些时间。既然《意见》的部署、调研经过了近两年时间,那么征求意见大可 不必“只争朝夕”,届时最好能适当延长时间,以争取获得最好的社会效果。
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深化医改工作座谈会上所言,“我们打开中南海的大门,把群众请进来听取意见,就是启 进善之门”,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让社会各界包括相关利益群体就《意见》进行探讨、争论和博 弈的过程,一个依法保障公众的言论自由,让所有参与讨论、提出意见的人放下包袱、畅所欲言的过程。而笔者担心,有关方 面会不会对人们就医改方案发表的言论、提出的意见设定了某种“限制”?如果一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边却对公众的声 音严加防范,那么,征求意见岂不沦为搞形式、走过场的游戏。
我们希望医改方案征求意见能真正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切实强化科学操作,努力维护好医改的程序正义,进而促进 医改的实体正义。(作者系北京资深评论员,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