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耕身
近日关于“广元爆发蛆虫柑橘”的手机短信广为流传。据报道,广元市旺苍县确实爆发虫害,目前该县需要处理的柑橘类果品超过1000万公斤,政府将拿出300万元资金进行统一处理。但对于手机短信与媒体报道,四川省植物检疫站表示,此事件有炒作之嫌,卫生部门也将就这些流言和短信向公安机关报案。该站还表示,四川省农业厅已向农业部上报了广元蛆虫柑橘疫情事件。同时,中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也表示,柑橘大实蝇“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大实蝇正是“柑蛆”的学名。鲜果已生蛆,想想都恶心。我想,除了个别嗜痂之癖者,恐怕世界上不会有人愿意吃到它。柑橘进入流通领域,就和奶粉一样具有了商品属性,同样也具有了食品质量、卫生与安全的要求。因此,我真不知道这个“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的结论是如何做出的。难道食品卫生的追求仅仅是不致命、不影响人体健康就足够了,而丝毫不用顾及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不必考虑产品的质量安全吗?当它已然生蛆,不必多少专业知识,也应知道柑橘内部成份已经发生某种质变。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仅仅因为媒体有炒作之嫌,就要诉之以警力吗?短信乃公民通信自由,报道乃媒体职能所在,况乎当地“确实爆发虫害”,太原确实有来自广元的桔子染蛆,网上传播的长有“肉芽”的柑橘照片也绝非PS而来。这也意味着,当四川方面表示要追查流言与短信来源之时,他们显然是忽略了,正是因为这些“流言”,当地虫害的消息方才始为人知,各地才开始展开检查并向市民发出“消费者还是要多加小心”的劝告,相关部门才做出上报农业部的反应。不难看出,“流言”所倒逼出的这些直接结果,无一不是有利于消费者和符合公众利益的,然而相关方面反而“磨刀霍霍”——这倒让人不明白,他们到底站在公众的哪一边。
“流言”当然不是好东西。正像鲜果里的大实蝇,流言亦是信息传播中的“蛆虫”。但问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喜欢这些流言,而在于必须明白流言是怎样产生的,当流言产生后又该怎么对待。历览所有公共危机事件,流言的产生多是因信息的蔽塞与不充分所导致。同时,人们更乐于接受一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也成为非理性的表象下的理性传播法则。正是因此,信息的公开就成为所有危机应对的不二法门,也正是“广元柑蛆”事件必须反思的东西。我注意到,四川省农业厅22日在发布会上指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上销售的柑橘都是安全的。但是疫情为何又是在得到控制后才公开,而太原市场上的广元柑桔又为何不安全?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则流言就不会止息,哪怕是擅动公权介入。而公权的擅自介入,除了给人以欲盖弥彰的印象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更良性的舆情回应。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遭遇“蛆虫柑橘”,但信息不充分的状态却无异于使全国人民如同吃了“大实蝇”。那么,流言这只“蛆虫”是怎样在公共领域里一天天长大的?若说大实蝇是柑橘发生病变的结果,那么流言同样是公共信息产生异变的必要。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刻意隐瞒应当及时公开的信息,流言“蛆虫”不可能获得一种有利于它潜滋暗长的生存空间。正像我们常说的“流言止于智者”那样,我们也深信“谣言止于公开”。智者总是很少的,但公开之力却足以击破任何弥天大谎。目前,广元柑橘事件已经上报国家农业部,其事实到底怎样,进一步的消息如何,都有待更权威的说法。我只是希望,我们可以有能力破除公共信息蔽塞、隐瞒的迷局。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