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田勘:救楼市不是维持泡沫和维护单方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07:38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田勘

  如果继续维持楼市泡沫,则只是维护了单方面的利益,并最终会让所有人都成为牺牲品;如果让房价理性回归,则所有人都会受益。公众需要的是真正的救市。

  10月13日,杭州市出台24条“房地产新政”,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街头巷尾、传媒网络都在讨论,政府要不要“救楼市”?政府“救楼市”对百姓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面对街头巷尾对政府救市的质疑,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表示,“救楼市”不是为了救房地产企业,而是为了救经济、救银行、救百姓。一旦楼市大跌,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10月23日《今日早报》))

  地方政府是力主救楼市的。不过,读罢王书记的救市论依据,感到难以服人。

  王国平认为:“一旦杭州楼市大落、房价大跌,土地市场必将进入不景气周期,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会大幅减少,相应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资金也会大幅减少,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这番解释看似有理,但实际反映了楼市中的一种利益格局,即无论是房市的繁荣与萧条,都是要百姓来承担,要让百姓明白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房地产利益链的格局已是尽人皆知,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拿大头,买房的百姓拿出远远高于房屋实际价值的价格来满足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巨额利润。对于开发商来说,肯定是只赚不赔和无本万利,而对于政府来说,不仅得到了发展急需的资金,还能获得高速增长的GDP美名和政绩,这正是两者要极力救市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不救市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倒也说出了实话。但实际的话外之音是,如果不救市,百姓连过去能喝上汤的机会都没有了。这种“有胜于无”的说辞除了说明百姓的窘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外,还无异于提出了某种威胁:不救市连汤都喝不着。

  不救市最终受害的果真是百姓吗?未必。在这个问题上用不着什么高深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只要有实际生活的常识就可以分辨清楚。一套房子本来只需30万,但虚高到100万。多付出的70万会让买房者倾其一生之积蓄也难以承受,于是他们在今后的月供中被压弯了腰。

  还有那些买不起房的人,如果一生陷入“无以为家”的境地,也会跟“房奴”一样受害一生。这才是百姓最终和最大的害和苦。这样受苦与政府卖土地的资金少了,因此投入到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资金减少而产生的痛苦来说,是绝对无法相提并论的。

  王书记还说,“更严重的是,资产缩水、失业增加、公共服务减少,最终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这其实又提到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地方经济这些年来的发展过于依靠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业又处于一种畸形发展和泡沫状态。这种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的模式早就被证明了是跛足前行。现在正是纠正这种畸形发展的决好机会,可以让中国经济改弦易辙,走上良性和综合发展的道路。

  现实的情况是,公众并非不希望救市,而是希望科学和有效救市,即真正的救市。所谓真正的救市,不是继续让中国房市保持虚高和畸形的房价,而是让房价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让价格与价值保持合理的关系,并通过市场的供需平衡来调节房价,而不是人为干预和抬高房价。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早就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房地产价格是理性的,也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合理价格,即商品房的价格是该地区家庭年收入的五到六倍。如果中国的“救楼市”能让房价回归于合理的价格,就不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同样还能让政府的收入稳步提升,是百姓、政府和开发商三赢的结果。

  相反,如果还是要以维持现在虚高和泡沫的房地产价格来救市,则最终受害的当然是百姓,但其他人也脱不了干系。历史早就写下了教训———1991年房地产泡沫的破碎,让日本陷入长达15年的经济大萧条;1997年东南亚、香港的房地产泡沫破碎,致使百姓、商人和政府均深受其害。

  所以,如果继续维持楼市泡沫,则只是维护了单方面的利益,并最终会让所有人都成为牺牲品;如果让房价理性回归,则所有人都会受益。公众需要的是真正的救市。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