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敏:中下层官员应更专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7:37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刘敏

  日前,有两则新闻可以并起来读:

  一则是重庆奉节召开全县大会,4家单位缺席,21家单位“一把手”用“替身”参会。这25家单位“一把手”后被责令在县电视台作检讨,内容是“无组织纪律观念”。

  一则是云南罗平县推行一周局长制度,单位的干部职工轮流充当“一把手”,一周一换。这个制度先从县委组织部搞起,后在教育局、建设局、交通局等7个单位试点推行。

  两则新闻有一些共同点,分开来不易察觉。首先,事件主体都是县级下面的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从行政级别看,他们应是科级官员。在地方行政序列中,处、科级算是中下层官员,职级虽不高,重要性却不小。与高级官员主要从事战略思考和决策相比,他们主要是事务性和操作层面的官员。

  政策从上到下的贯彻与执行,施政效果和信息从下到上的收集与反馈,中下层官员都是绕不过去的环节。没有他们,或者他们工作不力,行政体系就会运转不顺畅,地方治理效果也难免打折。比如古代,每每王朝要振兴、要改革,干事的都要选用“能吏”、“干吏”,就是这个道理。

  中下层官员如此重要,但在需要他们在场的时候,他们却缺席了。这是两则新闻的另一共同点。并且,他们的缺席似乎对职能履行和体系运转全无影响。

  重庆奉节开的是全县重大项目建设大会,对城乡统筹工作作具体部署。按理说议题很重要,如果不是运气太差,“替身开会”可能就不了了之。而那个“一周局长”的搞法,轮值的人不比正牌局长做得更好,也没有做得更差,当地百姓的一句反问很有意味:“和以前的局长有什么区别?”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专业性、职能性很强的部门“一把手”,在与不在,区别不大;谁来当,好像区别也不大。

  这让我想起一个往事。3年前,我在某省会城市一家报纸做记者,当时这个城市正在搞减少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活动,我接到报社任务去采访一个市直职能单位。我找到一把手,他支吾半天,说不上来到底减少了哪些审批项目。于是一把手叫来一个科长,这个科长也支吾半天答不上来。这么个简单的采访,折腾了双方一下午时间。

  我想,我们的中下层官员,特别是那些实务性部门的“中干”们,确实应该变得更专业、更懂行、更不可或缺一些。如果在与不在、普通职工轮着当都区别不大,肯定是不正常的现象。我知道我国一些地方在搞基层的民主直选,然而即便是民主程度较高的国家,票选或直选的一般是行政首长,下面干事的“阁员”们仍多是任命。所以,不管在何种体制下,如何提高中下层官员的专业性,仍是共性问题,这不是“组织纪律观念”所能解释和解决的。

  现在我们常说行政首长问责制,也的确有不少中高层官员担责“下课”,这很好。那么,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中下层官员专业起来、名副其实地重要起来,让他们流动起来、选汰起来,不做“太平官”,便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思考。(作者系《长江商报》评论版主编)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