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四倍
“橘子内有虫子”的传言传出后,山东省橘子销售量急剧萎缩,不少果农只能看着橘子烂在树上。(10月26日《齐鲁晚报》)
信息被动公开,作为利益链条的最底层———果农成为受害者的缩影。此前,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奶农也成了受害者。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信息不公开时,受害者多是底层民众。信息被动公开后,伴随着政府的辟谣,受害者还是以底层人们居多。原因何在?谁该对此负责?底层就该承担这种代价吗?这些问题,逼着我们去思考和面对。
当谣言初步形成时,公众若无法从政府那里获知权威信息,就只好轻信小道消息,以致引起恐慌,这必将伤害政府公信力。而只要开始处置得当,底层民众也就不用为此埋单了。可惜,一些政府处理谣言的方式是“先堵再伺机处理”,最终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
这也说明,因为信息不公开导致底层民众受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公众权利的漠视。信息是理性沟通的基础,而理性的沟通又是民主的前提。信息是民众的一种权利,对公众隐瞒、保密意味着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更何况,公民在纳税时已向政府支付了政府采集信息时所消耗的成本。但是,在谣言形成之初,某些部门却往往屈从于自身利益,对谣言不管不问,错过了处理的最佳时机。
美国总统约翰逊说过,“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人民能够得到全部信息时,民主政治才能最好地运行。”信息垄断是社会权力垄断的源泉,或许,只有消除了权力垄断,才能破解“底层即受害者”背后的信息公开谜局,底层民众才不会再为“信息被动公开”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