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彪:三聚氰胺鸡蛋报道学习港媒好榜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7:16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成彪

  不是所有牛奶都含三聚氰胺,即使是“问题奶(粉)”成人饮用也无害,但以毫克计量的三聚氰胺还是重创了乳品产业;只是广元个别地区柑橘生虫,且“问题橘(树)”都得到有效防治,但这只小虫还是让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蜜橘大量滞销,仅湖北一地损失估计达15亿元。

  “小问题”为何产生“大危害”?公众目前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因是:不当的宣传放大了“问题”,使得公众产生消费恐慌,对奶品、柑橘缺乏消费信心。那么,怎样才是“问题食品”的妥帖报道呢?笔者最近就发现了堪为榜样的一例———香港食物安全中心10月25日公布最新一批食品样本三聚氰胺含量检测结果,其中两种食品样本,包括一批来自大连的鸡蛋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港府已即时展开抽验市面鸡蛋。

  这是《香港商报》的报道,而内地媒体转载时,省略了另一外国商家生产的“问题饼干”。这种“忽略”看似突出新闻的“地方性”和“切合度”,但也放大了内地食品的不可靠性,对国内消费者信心产生无形打击。港媒在报道这起事件时,对待内地“问题鸡蛋”和国外“问题饼干”使用了等量笔墨和版面,这样的客观、公正,是对港民健康负责,也是对内地消费信心的保护。

  笔者注意到,《香港商报》在报道“问题商品”时,详细公开了两种商品的产地、品牌、种类,以及三聚氰胺的含量,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能够有效避免“祸及同类”,防止事态的扩大。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记者不厌其烦举例说明食用这些“问题商品”的后果:10公斤(约3岁)幼童、60公斤成年人每天要吃多少———细致到吃多少只鸡蛋、多少包饼(还分大包、小包)摄入量可达安全参考值,这种深入、细致的例说,消除了已食用者的恐慌,也保护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对公众、市场、政府无疑都有好处。

  再看我们内地的媒体,报道奶品中的三聚氰胺时,镜头、图片多是受结石困扰的孩子,而怎样饮用才算超量这些与消费者、产业相关者休戚相关的元素,却被一些媒体忽略了;报道蛆虫柑橘时,一只白虫被触目惊心地放大,它实际的大小、来处、危害却不是报道重点———我们不能说这些报道不真实,也不敢说这是新闻人的故意,但至少他们这样做忽视了不公允、不完整新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了“误伤”结果。

  新闻首先是个良心活,然后才是职业活,也只有怀着做人良心、职业良知,才能将新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这方面,港媒是我们的榜样,内地新闻人应借此次事件,好好学习香港新闻人的做法。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三聚氰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