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耕身
在一片“喧哗的沉默”中,四川广元“蛆柑”事件的后果正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呈现。在山东,省城济南的橘子销售量急剧萎缩,其中果农承担的损失最大,一些果农表示,如果再卖不出去,只好让橘子在树上烂掉,“这样还可以省下一笔摘果的人工费”。在湖北,省农业厅果品办主任透露,自10月20日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发生后,湖北省蜜橘外销全面停滞,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全省橘农损失将达15亿元;现在橘子拉到北方去,价格降低一半还卖不出去,“果农只能看着橘子哭”。
有一种柑橘腐烂的味道,在今秋不确定的风中扩散,弥漫成所有人都难以突围的悲情。各方面呈现的信息都显示出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那就是,除了程度的不同,中国橘农受伤害已在所难免。如果说在蛆柑事件中,消费者脆弱的消费心理,使他们已难以理性地面对任何风吹草动以及流言蜚语,那么一切善良的心灵,又将如何承受来自柑橘主产区无辜果农悲伤而压抑的哭泣?这难道就是我们期望的结局?
在网上,一些网友已经开始呼吁拯救橘农。一名四川网友更发帖展示自制橘皮胸罩,宣传橘子营养丰富,可预防乳癌。但很难说,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消费者的重重疑虑。蛆柑事件终至这样令所有人欲哭无泪的地步,它所表明的不仅是迫切需要“止损”,更需要一个归于理性的开始。
媒体一再诉告,蛆虫柑橘年年皆有,正如“青菜里有虫子”一样,不必大惊小怪。但这已不复成为理性的开始。我们想唤起所有消费者的悯农心理,不要陷入盲目排斥与抵制之中,但倒霉的消费者注定无法坦然面对水果中那一只蠕动的蛆虫。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公共领域所呈现出的隔阂与断裂: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兴许是带着保护果农利益的恳切心态,在不断辟谣、解释、疏导,但另一方面,消费者仍然更愿意听从于自己的心理感受。比如济南有市民表示,社会上对“生虫”橘子可能有些反应过度了,但他们还是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说蛆柑事件仍然可能拥有一个理性的开始,就必须从修复公共领域的这样一种断裂开始。
当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一只生蛆的柑橘,而不是政府的说法时,这只能表明权威信息的缺失。然而蛆柑事件发展至今,相关部门似乎从未试图展示其真诚的一面。在四川省,除了省农业厅10月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表示追查所谓“谣言短信”源头之外,更无新的新闻发布。国家农业部门于23日在针对“部分媒体对四川大实蝇疫情进行不实报道”,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果品疫情防控之外,亦未有相应举措跟出。
这都使徘徊于消费者心底的疑问仍旧留存:媒体对四川广元柑橘疫情的报道是否系“不实报道”?广元已证明确有疫情发生,那么各地出现的蛆柑却不都是来自四川,又如何解释?真相到底是什么,相关部门到底为此做了些什么?所有答案都在陷于喧哗的蛆柑事件中保持着令人忧愤的沉默。
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必须由橘农独扛。公众舆论可以呼吁消费者悯农,以使更多无辜橘农免受更多损失,但公众的悯农心理却不是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的危机应对策略。地方政府应拿出最大坦诚与公开,来解答消费者的悬疑,使保护橘农利益与保护消费者利益取得一致。这从一开始就成为这场危机公关的关键所在,到现在仍旧成为最终能拯救无辜橘农的救命稻草。或许从来没有哪一种食品,非得像柑橘那样被剥开后才知道是否发生虫变,但相关农业、质监、卫生、防疫部门能否以一种让公众看得见的方式,介入到柑橘供销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提前干预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以最大的努力来取信于消费者,同样是一些柑橘主产区必须做足的公关课。
“救救橘农”不能成为空洞的呼喊。政府部门的悯农情怀,需要在真正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作为中得到体现,这才是理性的开始。随着柑橘销售旺季的来临,相关权威部门每多一秒的沉默与回避,就有多一只金黄的果实腐烂于枝头,或如泪坠地。这是不可承受的腐烂与坠落。与此同时,对于各地政府部门来说,更迫切需要做的事是,做好对橘农可能遭受的更大损失的补偿预案,使一年辛苦的橘农不至于颗粒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