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蛆柑事件为何支付了高昂的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9:45  重庆时报

  作者:李晓亮

  虚幻的谣言,造成真实的杀伤,“蛆柑”事件,就是一例新证。

  自广元“蛆柑”事件发生后,湖北省蜜橘外销全面停滞,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全省橘农损失将达15亿。(10月27日《长江商报》)

  “发生‘蛆柑’事件,最可怜的还是普通果农。”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随风飘散。对此,或许有人会将怨愤归咎于相关传言,也可能会有人斥责消费者无知,但这显然都不理性。

  在经过了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轮番轰炸后,消费者的心理脆弱程度已如惊弓之鸟,所以,杯弓蛇影,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而传言能掀起惊涛骇浪,正在于它迎合了公众的某种“心理预期”。一个事实是,各类食品添加剂,变着法地挑战人们想象力,使“民以食为天”沦为“民以‘添’为食”。出现这样的尴尬,该担责的显然不能止于生产厂商,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回顾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受害者多为底层民众已成共识,可我们或许忽视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类因信息未及时公开,引起社会恐慌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公共财政也被牢牢捆绑于其中,变成了纳税人为其埋单。

  比如在非典、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承担的医疗费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补贴奶农的资金,都是公共财政支出。而在“蛆柑”事件中,宜昌市也已申请省政府的补贴。据悉,即使政府对每亩柑橘补贴一百元,也需两亿多元的资金,而即便如此实际救助效果还是非常有限。

  可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却是政府的一大笔公共支出。若没有“蛆柑”事件,它本可以在纾解民生压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填补因为信息不透明造成的窟窿。

  对此,我们应有更多的深刻反思。这些年,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方面,处置失当,导致社会支付了高昂的成本。谣言四起引起社会恐慌,既蚕食了政府公信力,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最终政府被迫动用公共财政来平复这些伤痕,我们也可把这看做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浪费。

  只是,经济创伤或可补救,但公众的心理创伤却不会立即愈合。公众或许还会产生心理阴影,并在一次次危机事件中逐渐累积,最终可能造成一种不信任心理弥漫,而这又会妨碍社会的良性发展。

  但,这一切本来都可避免。比如应对“蛆柑”事件,湖北省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24小时严密防控,做到一车不漏地检查,不让一个病柑流入市场。若是这些监控程序能早点启动,或者是作为监管常态,估计也不致于弄到现在这个局面。

  可惜,在传言流行时,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第一反应不是公开权威信息,而是去追究谣言源头。殊不知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辟谣,可能还贻误了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公共财政的浪费。所以,从这个层面说,选择“恐吓式辟谣”的官员,若能为其“决策失误”埋单的话,估计今后此类事件也能减少许多。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