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涛
10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次访问最引人瞩目的焦点,是中俄在能源领域里的合作。据俄方透露,拖延已久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泰纳线)中国支线的项目方案已准备就绪;同时,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签署至少为期15年的供油合同。
鉴于上述协议是在当前特殊国际环境下问世的,笔者很难不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之。
首先,过去14年的远东石油管道之争不仅熬白了无数少年头,还充分检验了一个客观规律:当油价上涨时,中俄管道合作就磕磕绊绊;而当油价走低时,中俄管道合作就曙光乍现。其次,今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为俄罗斯对西方客户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前景蒙上了阴影。相较之下,中国是一个更稳定可靠的伙伴。最后,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俄罗斯在东线给中国好处的同时,或许就意味着,在中俄的中亚能源角逐中,俄罗斯希望中国不要过于咄咄逼人。
显然,现实主义是俄罗斯的一贯作风。中国也必须学会承认: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交往中,抛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双方坐下来,尊重彼此的利益,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或许比靠“战略伙伴”之类口号人为建构的纽带更实在些。
10月26日,在王岐山副总理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提前举行的中俄能源代表会晤上,双方形成了中俄能源合作三项原则:全面长期合作原则、市场原则和互利共赢原则。笔者对此深表赞同,要实现第一个原则,就必须要有后两个原则作为保障;而后两个原则归并到一起,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
对于俄罗斯来说,好日子已逐渐远去。首先,金融风暴横扫美欧之后,俄罗斯也未能幸免,不仅金融机构和股市陷于风雨飘摇之中,且卢布急剧贬值,为救助金融机构和干预汇率,俄罗斯被迫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自8月初以来,俄罗斯近6000亿的外汇储备已缩水至10月中旬的5157亿美元,预计到年底前,俄罗斯外汇储备还将再减少1500亿美元。
其次,国际油价自7月13日站上147美元的高点后,便以自由落体的姿势迅速下滑,截至10月2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3.22美元,创下近17个月最低收盘价。尽管欧佩克近期分别做出减产52万桶和150万桶的决定,但依然没能挽住油价颓势。根据德意志银行的计算,按目前的政府预算规模,俄罗斯需要将油价保持在70美元左右,远高于沙特55美元的心理价位。
因此,在油价继续沉沦之时,与中国签订一份长期能源供应协议,确定一个有助于增强预期的石油供应价格公式,对于俄罗斯渡过目前难关,意义重大。
虽然就短期价格看,这份合同看上去或许让中国有些吃亏,但如果我们承认以下现实,合理性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首先,这场金融危机及其后的萧条也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再漫长的黑夜也有结束的时刻,像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能源本质上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当供求关系恢复正常时,油价终将大幅反弹。
其次,对石油的渴求,特别是稳定供应来源的需要,使中方不得不在并非最优价格的情况下继续大量进口。当然,这并非中石油或中石化造成,而是多年来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对能源的低效率利用累积的恶果。并且眼下一些地方政府仍在鼓励高能耗的重化工业不断上马,其结果就是,中国每年的石油进口呈跳跃式增长,需求永远无止境。
最后,当2007年油价直指100美元大关时,国内涌现出无数事后诸葛亮,指责有关部门为何不在2001年油价20美元的时候大量买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可叹风水流转太快,如今中国又一次面临这种抉择。的确,油价还可能继续下跌,但这已经比100美元的时候好太多了。对于想抄底的人来说,底部永远在下一站;但对于石油储备而言,把握现在就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