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英杰:不妨给茅盾文学奖降降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07: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魏英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的消息在新闻网站上露了一个脸,转眼间就不知沉到哪去了。这大概就是文学在消费社会的尴尬命运。

  本届茅盾奖有四部长篇小说入选,分别为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以及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来做个小游戏,知道《秦腔》的人请举手,——人数不少;知道《暗算》的人也请举手,——人更多了,估计大多是同名电视剧的观众;好,谁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光山色》?——没几个举手嘛。这可不是猜想,在百度输入书名查询,结果就是如此。若计算多少人读过作品,情况还可能更糟。

  历届茅盾文学奖评选都惹来不少质疑。第四届评选后,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就撰长文《无边的质疑》,一口气列出“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痛陈弊端所在。上届莫言的《檀香刑》高票入围最终落选,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实际上,三四年评选一次、中间还中断多年的茅盾文学奖,先天注定必然存在若干严重缺陷。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官方文学大奖,其在评选标准、评选程序、评委人选以及作品遴选方面,都难以摆脱体制的掣肘。最终体现到获奖作品上,基本上就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看一下历届获奖名单,从题材来讲,无外乎主旋律题材为重头,兼顾其他领域,主要是历史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等。从获奖者来看,每届都有一二位众望所归的人选,也有不那么著名的作家(有的到现在都不著名)。评委人选也大有学问,不少评委可能需要借助“人肉搜索”才晓得何方神圣。总之,什么都想照顾到,艺术原则就难免被削弱了。

  按现在四年评一次的速度,把那些名列文学史的大腕儿“平衡”进来,估计得排到本世纪中期。你瞧,王蒙、余华、莫言、苏童、王朔都还等着呢。可惜了王小波,走得太早。否则再熬个三五十年,也许就能轮上了。因此,许多人说茅盾文学奖已成为一个圈内人游戏。参与评选的人感觉很神圣,无缘插上一脚的文学从业人员或冷嘲热讽或干脆看热闹,读者则打酱油路过者居多。

  在我看来,热捧也好唱衰也罢,都是对茅盾文学奖期许过高的结果。游戏圈内,难免视之为中国最高层次文学大奖,或曰“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冷嘲热讽的那帮人,无非痛心如此重要的奖项,居然拿不出多少经典;至于读者,恐怕是对整体当代文学感到失望,于是集体选择放弃。

  可话说回来,新时期以来,经典作品乏善可陈,账肯定不能算在茅盾文学奖头上。当代文学的衰落景观,也不是一个文学奖所能拯救的。我认为,不妨给茅盾文学奖降降调子——注意,可不是降温。去掉“最高”二字,把其当作普通的文学评选活动,只要老老实实把艺术性作为评选标准就够了。如果这个要求还太高,就请它规规矩矩地充当文学史记录员,每届评选一两部能够体现文学与时代发展的作品,应该不算过分吧?

  也许,我们如此急躁地期待伟大作品,对当代文学是一种不公正。时间才是最好的文学评委。历史最终会给出答案,哪些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即便从没有进入文学奖的视线;历史也会告诉人们,哪本书不过是物质时代的畅销品,——哪怕它成功征服过茅盾文学奖。

  (作者魏英杰,媒体评论员)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