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求雨鬼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煤矿为闻风而来的“记者”们发放“封口费”,消息就此屏蔽。10月28日《潇湘晨报》刊登盛大林的文章《请公布领取矿难封口费的记者名单》,大意是:自己作为媒体人,看了这则新闻感到脸红,感到整个新闻界为之蒙羞,并认为记者匡扶社会正义的职能需要更加充分的发挥。
“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这的确是一个怪诞的现象,感愧一下行风,是我们看到新闻后的第一反应。不过,那些领取“封口费”的“记者”,还不知几个是真,几个是假。据报料人戴骁军介绍,那么多记者,尤其是那么多本地记者,他几乎一个都不认识。最莫名其妙的是,他还碰到了自己单位的“同事”,而此人他也不认识。我想,真假记者混杂之下,说整个新闻界为之蒙羞,这有点往新闻界抹黑。
即便来的都是真记者,仅仅是行风这东西,不足以成为我们反思媒体生态的基础。要知道,信息公开的主导权往往不在媒体这边。如果信息公开的整体氛围不佳,要让记者被习惯性公关,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想,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信息公开机制究竟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而这也不是媒体行风所能决定的。
我们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实则是跟着西方媒体混乱地自信一下罢了。“无冕之王”在中国的表现,不是媒体手中有着所谓的“第四权力”,而是看其在公权序列中所排的位置,所站的等级,从而多大程度上行使着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媒体的生态,又只是当地政治生态的反映而已。而且,在一种特殊的媒体生态下,记者要直面真相还可能要付出过高代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充满文人士大夫情怀的格言,多年来一直用在了记者身上。记者的职能,有时被我们放在了理想的职业情境中,过于夸大了。首先,我们还是应将目光放在信息公开机制上,这是通过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体现出来的。一群记者被集体公关、习惯性公关,这是媒体生态畸形的表现。这么个畸形的生态,总有其产生的土壤,相比于行风而言,它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