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万维:是重估国内演出市场的时候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14:06  深圳商报

  作者:关万维

  《日出》以现代经典剧目的身份,在深圳引起轰动。而在深圳的连续两场演出之前,新版《日出》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昌、合肥、武汉等城市巡演,所到之处据说都非常火爆。在南昌,单日票房突破10万元,北京的首都剧场也将在下月为该剧排出连演11场的档期。

  《日出》获得的强烈反响,我觉得既有作品魅力、明星阵容等方面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是市场饥渴度的一种反映。很多年以来,一种错误的观念主导着各种文化产品生产线的主导者。他们认为“大众”总是八卦的、低级趣味的,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出现某些观念上的偏差。但至少从现在开始,必须重新评估国内的文化市场了。

  这是一个经过很大程度改编的《日出》,曹禺9万多字的原著,在这个版本里得到上演的只剩下3万多不到4万字的篇幅。我看这个《日出》,并没有舆论集体反映出的那么好。有一些问题是原著带来的,有一些问题是改编的原因。比如原著中本来形象就很苍白的方达生,改编版中就更苍白了。其他人物如张乔治、胡四、黑三、顾八奶奶等人,都嫌有些脸谱化。除了陈白露、潘月亭,翠喜或许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然而,在改编版中,陈白露所谓纯真的一面,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尽管如此,这个新版《日出》还是获得了很好的综合效应。《日出》的效应,提醒了更多的文化产品生产机构,严肃艺术绝对是市场广阔的。相反,那些讨巧的、用一种轻蔑态度打量着观众的产品,往往是难于成功的。作品是否有市场,与是否“严肃”无关,关键是作品是否到位,是不是一个有表现力的、能打动人的好作品。

  我想我的同代人阅读经历大多类似,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的首次阅读基本上在中学时代完成,比如鲁迅、巴金的作品。而《子夜》、《腐蚀》、《雷雨》、《倪焕之》、《生死场》等等,很可能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行的各种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指导下阅读并理解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堪称经典的《日出》,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不知道再次重读其他作品,将会有如何一种感受?

  即使《日出》不论原著还是新版话剧,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并不能否定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它还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从很多新创作的优秀的严肃作品都获得很好的市场效应这一事实来看,文化市场开始有一种理性化的意味。这种理性,是通俗文化极度泛滥之后对经典文学的渴望。这个现象至少让我们可以相信,文化市场的不景气不是因为没有观众,而是因为没有好作品、好制作。

  应该说,沉淀已经开始,最初的喧嚣正渐渐平静,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正在开始或者已经开始改变。各种层面的需求渐渐各归其位,消费结构日趋理性或合理。可以预感到,垃圾文化对文化市场冲击所造成的混乱即将过去,至少已经渐露颓相。所谓理性,就是从过去单一的文化灌输到芜杂混乱的局面,逐渐变成一个多元并存、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大市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