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三聚氰胺问题鸡蛋专题 > 正文
作者:赵志疆
产自大连的鸡蛋在香港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多数专家怀疑是鸡饲料中被加入过量三聚氰胺。据调查,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从水产养殖行业开始,后逐渐向畜禽养殖等行业蔓延。而加入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竟来自于化工厂废渣。业内人士称,下一个受灾区可能是水产业。(10月30日《南方日报》)
就在毒奶粉事件即将平息的时候,曾令人谈虎色变的三聚氰胺却再次爆发。如果说毒奶粉事件只是波及奶制品的话,饲料中广泛添加的三聚氰胺已经危及多种农牧产品的安全;相比起奶制品,水产养殖产品的受众显然更为庞大。面对无处不在的三聚氰胺,“明天吃什么”也许不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梦呓。
毒奶粉事件不仅使我们记住了三聚氰胺这个曾经陌生的化学名称,而且使我们看到所谓“潜规则”对整个行业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当三鹿员工表示“三鹿只不过是挤破了中国奶粉业内的脓包”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脓包”的体积竟然如此之大,而且其范围竟然如此之广,乃至于时至今日愕然面对近乎“体无完肤”的饮食行业格局。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喟然长叹———到底还有多少所谓“公开秘密”将我们蒙在鼓里。
三聚氰胺的每一次突然袭击,都令消费者感到措手不及,同时也意味着又一轮紧急应对的开始。行业壁垒以及信息障碍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对所谓行业内部的“公开秘密”不明就里,然而一片手忙脚乱之中,仓促上阵的质检部门竟也表现的一无所知,这样的状态本身值得玩味。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如果质检部门对广泛存在于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一无所知,就难逃“懒政”之嫌;如果知道“公开秘密”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不免有渎职之嫌。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面对“天大之事”,我们的守护神何以表现得如此漫不经心?究竟是能力有所不及,还是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危机面前有必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聚氰胺对于消费者确实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早已不再新鲜,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早在2007年11月就曾指出,“国内的水产饲料和其他动物饲料都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包括奶粉”。实际上,针对潜规则之类的“公开秘密”,总是不乏内部人士“揭黑”,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举措除了遭致行业内的打压排挤之外,是否引起了监管者足够的警醒与重视?如果监管者既无力发现“秘密”,也不能为“揭黑”者提供制度的保障,行业道德的集体沦丧也就在所难免,“脓包”的不断恶化蔓延也就是一种必然。“体无完肤”之际,如何能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毒奶粉事件至今,奶制品依然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抵制,当然,消费者不太可能像抵制奶制品一样抵制所有的农牧养殖产品。然而,比消费者无所可食更为严重的是,质检部门的公信力也将因一次次打击而无所可依。相比经营者的自律,消费者更为看重的是监管者的公信力,他们的消费信心也更多是建立在对监管者信任的基础上。面对三聚氰胺的肆虐,积极的事后补救当然是必须的,但质检部门也许更应该梳理一下监管体系、反省一下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相信质检部门有能力发现并清除“脓包”,而不是坐视其无限蔓延之后匆匆寻医问药、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