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杨湘洪事件应尊重公众知情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07:31  重庆时报

  作者:李晓亮

  最近,我们总是被一些事情的真相,折磨得身心俱疲。公众想在第一时间触摸事件真相,似乎并不轻松。比如,温州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出国考察未归的新闻,日前又有新动态。奔赴巴黎进行劝归工作的三人小组返回温州,但杨湘洪并未同时归来。随后,温州市委下达严格的封口令,所以现在杨湘洪是选择继续逗留,还是回国,仍是迷雾重重。(11月2日《成都商报》)

  封口之举让人费解。“不能说的秘密”,只能引来更多的猜测。温州市委若是为了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而采取封口令的话,那结果恐怕要适得其反。因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任何对信息的屏蔽与封锁,都只能招来更为激烈的突围和碰撞。官方权威信息不主动公开,就会为各种版本的小道消息的流传,创造出得天独厚的环境。流言滋长,谣言飞舞,只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更大的戕害。

  值得注意的是,温州式的“信息屏蔽”,绝非个案。比如早期的非典就是个典型案例,而新的素材也在不断涌现中。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和广元蛆柑事件,当地都有瞒报行为,最终酿成波及全国的公共事件。而在一些公共案件的信息公开上,同样不无瑕疵:哈尔滨警察打死人案,视频信息选择性公开,让公众吃尽了找寻真相的苦头。江西上饶“陈振翊案”,死者陈振翊所住楼层的摄像头被警方拆离;深圳林嘉祥猥亵女童案,酒楼录像也“神秘失踪”了。

  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主动屏蔽或选择性公开信息,似乎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公权力在特定情势下,处理信息的第一反应。信息处理手法,或许会因时因地而略有差异,但其共同点是,公众都会花费高昂的代价对抗谣言,甄别信息真伪。

  这显然会给公众带来信息迷乱,可能会让民意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对公权力产生信任危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食品安全问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不信任感的弥漫,对相关产业的杀伤力。奶粉、牛奶、柑橘、鸡蛋等产业都已遭受巨创。照此推测,倘若相关信息还不能主动及时地公开,不能得到公众的普遍信任,则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受累的产业链条还会延展。这样的局面,放到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看,尤其令人心痛。这或许就是民众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脚投出的反对票,也可看作是公众逆反心理作用下的市场行为。

  可见,民意不容轻视,而在杨湘洪事件上,我们就发现了政府机关的“民意触觉”的麻木。从现有的证据看,杨湘洪的出走并不是临时起意。在他出走前后,其家人一度表现得很“忙碌”,而且,杨湘洪可能被调查的风声,坊间已流传半年。可这并未妨碍杨湘洪带队出游,并托病留在了法国。普通民众都能发现的问题,为何没有得到体制内的有效监督?是否可以说,假若一些地方政府还要继续漠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既不肯主动公开信息,又不肯俯身倾听民意,虚心接受监督,那么外逃官员绝不会止于杨湘洪。

  而且,从这些事例我们也能看出,只有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及时披露权威信息,才能修复政府公信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上智下愚”时代早就过去了,公民社会必须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这是现代政府施政的基本理性。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