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黎明
美国大选正在如火如荼中,这场漫长的竞选如一部大片。人们看待奥巴马和麦凯恩有多种视角,若把他们当作政治家,美国之外的民众要比美国人更偏向奥巴马,但若从影视人物的角度来审视,结果会更有趣。
一周前我在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持了一个中美大学生的论坛,题目是美国总统大选。参与的五位中方学生全部支持奥巴马,美方五人中有四人投他票,也是一边倒。两边观点一致:奥巴马年富力强魅力四射。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他的治国理念也至关重要。这令我遐想,如果这是明星选秀,奥巴马必定一马当先,因为选民似乎更认同跟自己年龄接近的候选人,不妨称之为代沟,也可以叫做年龄歧视,其效应恐怕与种族歧视相似。
本届美国大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巴马的肤色以及希拉里的性别。支持奥巴马的中方学生解释说,奥巴马的“国际经历”(父亲非洲人,自己在印尼成长)是考量因素之一。这也是美国极端保守派担忧的原因,担心他吃里扒外,会危害美国的利益。实际上,假设把两位候选人当作纯粹的娱乐人物,麦凯恩的优势完全不亚于奥巴马。麦凯恩在越战中当过战俘,被囚禁期间表现高风亮节,堪称符合主旋律标准。从政后,他不是那种跟着党派路线亦步亦趋的官僚,而是敢作敢为,屡屡越轨打破政党界线,自称“独行侠”,颇有侠客精神。
若出现在影视剧中,麦凯恩会是一个很得人心的英雄,有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风范。反观奥巴马,虽然口才一流,却鲜有脱口而出的华彩言辞。奥巴马太沉重冷静,任凭对手如何猛烈攻击,他总是不动声色,cool到了极点,对于教育程度不高的老美难免呈现不可亲近的精英味。奥巴马有点像摩根·弗里曼,再大再乱的场面都镇得住,但奥巴马的年龄偏偏更接近丹泽尔·华盛顿,而华盛顿一直到他“自毁”形象后才荣获奥斯卡影帝,可见,如果喜怒不形于色过了火,观众也会敬而远之。事实上,美国民众对于奥巴马的抱怨就是,该真情流露的时候他依然太收敛。
影视跟现实如同平行空间,有时会互串。三四年前,美剧《白宫群英》(也译《白宫风云》)的最后两季描写了一位民主党众议员和一位共和党参议员争夺总统宝座的竞选。巧合的是,这名民主党候选人跟奥巴马一样,也是少数民族(但属西班牙裔),年轻才俊,也坚持不以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来拉票,而是强调跨党派的团结,甚至连个人兴趣都有重合处,比如那人也喜欢鲍勃·迪伦的音乐。那位共和党人跟麦凯恩的重叠有:其政策主张是削减税收,太独立而不招保守派喜爱,甚至其扮演者的年龄竟跟麦凯恩相同。难怪,美剧迷大呼:“此次美国大选的过程和谜底早在几年前就被猜中了。”
编排影视故事,总要给主人公设置重重障碍,尤其是最后胜利之前。《白宫群英》中,有核电事故和海外军事,现实中则是80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戏剧中,一个战争英雄若加上美女陪衬,是商业大片的标准配置,很养眼;但现实中,麦凯恩选择佩林,却令人深深怀疑他的冒险精神是否已跨入不负责任的境地。当灾难扑面而来,无论是张扬的个性,还是美女搭档,都变得无足轻重,反而沉着冷静则显得尤为珍贵。白宫毕竟不是好莱坞片场,一切个人魅力最终都必须服务于决策。
□周黎明(北京 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