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商报:两岸未来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8:37   上海商报

  社评

  摘要 不断寻求共同的利益基础是两岸走向融合的出发点,两岸人民用近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大三通”,这昭示两岸的未来需要我们今后付出更大的耐心和智慧。

  昨天下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件与两岸食品安全。

  两会在台北举行领导人会谈是两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它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四项协议中两岸空运协议确定将采取两岸建立直接航路,两岸邮件协议确定采取直接通邮,加上早已开放的大陆直接投资,历经近30年漫漫求索路的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终于正式实现了。

  “大三通”最早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告台湾同胞书》倡议海峡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20多年来,为实现“三通”,两岸人民做了不懈努力。通商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贸易高速增长,台商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深入,高科技投资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两岸经贸往来十分活跃,两岸通商局面早已形成。通邮方面,1979年上半年,大陆率先开办了对台平信业务,台当局于1988年3月宣布,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从1989年6月起,台湾邮政部门开始直接收寄到大陆的信件。1993年4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又签署了《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从此两岸开始了互办挂号函件业务。但这还不能算全部的畅通无阻的通邮。直接通航(包括海运与空运的双向直接通航)是“三通”的关键部分。长期以来台当局以“两岸试点直航”来应付岛内各界的压力。经过多轮艰苦谈判,1997年1月,大陆“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航运协会”就高雄与福州、厦门之间的“试点直航”达成共识。同年4月19日,厦门轮船总公司的“盛达轮”首航高雄港,正式启动了“试点直航”,结束了海峡两岸48年来商船不直接通航的历史。2001年1月1日起,台湾方面分阶段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员直接往来,这就是所谓的“小三通”。不过“小三通”只是权宜之计,两岸人民、两岸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是“大三通”。

  昨日起“大三通”终于实现了,遗憾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有些东西的重要性已不能与当年比了。譬如,今天已经很少有人通过平信的方式传递信息。但不管怎么说,“大三通”大大节约了两岸往来的时间金钱成本,“大三通”的实现对两岸人们往来、对两岸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大三通”是两岸骨肉同胞进一步深入往来的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航船,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驶向互利双赢的彼岸。

  两岸实在有着太多的共同利益,两岸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两岸金融合作问题、共同打击犯罪问题、两岸渔工劳务合作问题、两岸双向投资及签订投资保护协议问题、两岸动植物检验检疫合作问题、两岸产业合作问题、两岸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两岸媒体记者常驻问题等等,都需要解决。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环境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后续冲击,较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两岸经济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挑战。也使得两岸金融合作和经济合作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如果说拖延近30年之久的“大三通”问题,两岸双方在这半年多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举解决了,那么我们相信,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绝不会再需要30年!

  的确,阻碍两岸进一步融合的现实障碍还有很多,有些现在看来甚至是难以逾越的,但只要两岸人民从过去30年的风风雨雨中积累更大的耐心和更多的智慧,未来是可期的。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