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匡政:于丹阎崇年只是一个比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8:53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叶匡政

  “掌掴”阎崇年之时,无论观者对“学术快男超女”们如何不满,心中都暗含着一点恻隐之心。正是这一巴掌带来的道德痛楚,影响了很多人对这个事件的认知。于丹南京讲座因遭遇“纸条挑衅”,几十名保安重兵护驾,再惹媒体和公众争议,倒让一些真相重新有了大白于天下的机会。

  没有听说过哪一次平等、自由的知识交流,是需要用武力震慑来强制完成的。他们对公众的恐惧和担心,表明他们与公众所谓的交流,需要的只是对方在观念或行为上的服从和忍受。当公众内心累积了太多的反驳而无法表达时,当对这种精神暴力的承受,超过了一些人的忍受限度时,必然会爆发出各种形式的不服从行为。

  写作《正义论》的罗尔斯,对类似“掌掴”这样的不服从行为早有论述。他认为这类行为虽然违法了,却是一种出自良心的违法。它其实是一种政治行为,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公开某种真相,是为了呼吁相关秩序的改变。当掌掴者对权力者所有正常的呼吁都无效时,无疑表明大家期待的公平原则受到了侵犯,这时他的反抗行为即使不够理智,也呈示出一种合理性。这时巴掌便演变成一种申诉,申诉的目的是为了换来更多的人对平等的要求。

  可以说掌掴或纸条,都是为了唤醒对手耻感的一种手段。它们在社会中,以戏剧化的行动创造了一种危机,来引起媒体和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当我们对和平地解快社会问题感到绝望时,这种带来紧张感的危机是有建设意义的,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通向权力者的谈判之门。一次次的反抗,成为一个教育公众的过程,随着它在社会精神中的渗透和成长,最终会变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戏剧化的暴力,虽然算不上一种积极的善,但从阻止精神暴力的蔓延来说,它至少是一种消极的善。它远远胜过对暴力机制的容忍或投降。

  当公众纷纷指责于丹和阎崇年时,公众表现的并不是对暴力推崇,而是对他们代理的不公正秩序的不满。从这个角度说,暴力也是守恒的,你对公众施加了多少精神暴力,这种暴力一定会反弹回来。于丹和阎崇年,不过是人们反抗某种秩序的一个比喻。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