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洪溥:改革定价机制与降低油价同样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9:08  新京报

  作者:沈洪溥

  一时的降价,无论幅度多大,都不能改变市场格局,不能改变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更不能改变消费者福利被反复蚕食的现状及远景。

  成品油价格“跟涨不跟跌”,是近年来中国油品市场的基本事实。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路下跌的背景下,要求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渐趋强烈。换言之,就是要求降价。

  确实,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近期的跌幅甚是巨大———从130美元直接蹦到了60美元,与此相比,国内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价格却依然纹丝不动,不由得让有关无关的民众看官们不爽。加之几大石油巨头公关工作不足,每每和垄断、暴利、高福利等让人眼红的字眼捆在一起,更易引发众怒。由是观之,“要降价”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而合理的想法。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要降价”并不天然正确。

  格局不改消费者福利难保障

  以笔者看来,一时的降价,无论幅度多大,都不能改变现有市场的格局,不能改变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更不能改变消费者福利被反复蚕食的现状及远景。因此,“要机制”———哪怕要一个有关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间表,都要比要一个幅度或许难让所有人满意的价格下调来得实在。

  众所周知,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是有复杂背景的,原油、燃料油等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在国内,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市场巨头更是由原来的政府部门———石油部、化工部演变而来,涨价、降价与盈利、亏损,利益牵连者广且众,并不完全由其“自主决定”。因此,一味将板子打在两只替罪的大羊身上是没意义的,他们虽名曰“巨头”,企业经营的权利其实却并没有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过,随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主要企业整体上市,股东已经多元化,已经不再适合延续此前的国家—国企—国民之间的“大锅饭”或曰利益混同的局面了。考虑到两大石油巨头都有外资股东,适时启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利国利民,甚至也可能具有国际性。

  市场环境也已基本成熟。中国已开始意识到作为石油进口及消费大国需掌控部分定价话语权,因此强化了期货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赋予了有关炼化企业的出口贸易权限。迄今,上海期交所的燃料油期货上市已近五年,原油价格也早已与国际价格实现接轨。目前,之所以定价机制仍滞后于国际市场波动,成品油批发价(可在一定范围浮动)仍和零售价自成体系,完全是因为从国家队到地方队,从主管部门到分销渠道的各方自身不同利益交相缠绕、互相掣肘所致。

  理顺机制公众国家企业多赢

  可惜的是,当前的市场局面并未产生多赢格局,甚至也不存在一个通吃的赢家。即便是中国石化这样的超大型国家炼油企业,在目前定价机制下,既不能在油价上涨时利益最大化,也不能在油价下跌时回避巨额亏损。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建立反而可能重构市场格局,倒逼各类型炼化企业重视成本费用控制、重视原料套期保值,长期内,将有利于所有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

  再进一步,有一个能够保持价格相对稳定且便于预期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对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无论是作为石化企业的控股股东,还是作为战略资源储备的操盘者乃至作为终端公众利益的代表,也是具有正向激励的。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商品市场波动更甚,国内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的改革实际已无法避免。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应是政府乐见、且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长远目标。接下来,到了我们应用大智慧、尽大努力、下大气力,在尽力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加速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时候了。

  更需强调的是,原油价格日渐明显的中长期下跌趋势,也再次给了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类似十年前的机会。古语说:“天与弗取,必受其咎。”何况,这至少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次机会了呢。

  □沈洪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