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平:海角七号最可贵的是对小人物的诚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8:24  新京报

  作者:张平

  【尖锋话题·《海角七号》评论之二】

  两个月来,全台湾人都被一部电影搞疯了,它的名字叫《海角七号》。大陆媒体的报道中,有意无意的,都在号召这边的导演好好学习。两岸关系太密切了,不想比较都不行。反正我在看的时候,还真是没办法像看欧美片那样专心致志地享受,忍不住一边看一边联想,看完之后还感慨良久。

  “没看《海角七号》,社会压力好大!”台湾这句最新的流行语让这部电影一再创造票房奇迹。其实,这种境界我们大陆的电影早就达到了:民众被舆论挟裹着,源源不断地涌进电影院,电影公司数钱数到手抽筋。所不同的是从电影院出来时的表情:我们这里总是又一次被愚弄之后的愤怒,结果是“没骂《黄金甲》,社会压力好大!”那边呢,看了还想看,见面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看了几遍?”据说最多的人已经看了18遍。

  我个人觉得,《海角七号》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夸张,但是你看了绝对不会后悔。在各种各样的影评中,我最能共鸣的是一个朴素的评价: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正是这一点,让我抚胸长叹:这些年来,别的方面大陆导演都可以拿来,而且进步飞快,唯有这诚意却离观众越来越远了。

  诚意并不是刻意讨好观众,甚至恰恰相反,它首先是对电影的故事讲述的真诚,对这个故事所对应的生活的真诚,以及对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真诚。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特别新鲜:一条线是历史,用七封情书讲述离乱年代的爱情;一条线是现实,几个乡民执着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是导演尊重故事,尊重历史,尊重爱情,尊重生活,尊重阳光,尊重海滩,尊重每一个角色———这里的意思不是仅仅尊重演员———对这所有的一切怀着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素材和道具,拍一些或优美或壮观的画面,拼凑出几个卖点。

  这是一种久违的艺术家对小人物的诚意。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大陆导演努力向好莱坞和香港电影学习,结果人家好的东西没学到,垃圾全搬回来了。画面精美而内容空洞、故事悬乎而情感虚假这些问题就不用说了,单就人物而言,数量往往不少,但都是众星捧月,只有一两个花了大价钱的明星值得塑造,其余都是模糊的影子。最极端的情况,是张艺谋的几部大片里,干脆让士兵全都成为黑点,脸都没有一张。《海角七号》让我最感动的是,它让每一个角色都生动起来,让你看到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都是他自己生活的主角。

  这是一部温暖的励志片,它的基本元素是爱情和音乐,避开了党争、族群、贪污等政治话题,但是它并没有远离生活,虚化现实,而是离生活更近,看现实更真。这个问题倒不能全怪大陆的导演,令人灰心的事实可能是,我们的爱情和音乐,如果不想搞得像韩剧的话,也不可能避得开那些扭曲的因素。或者说,我们是不是有那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张艺谋在拍《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时,对底层人物的关怀还是赤心可鉴的,也都是励志片,但是除了在烘托主角时看不到别人的生活之外,故事的结局也总让人灰心,看不出执着的主人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什么美好的梦想。到了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结局的正义竟然讽刺性的跟底层民众的抗争没有关系。如果要真实就不大可能温暖,因为现实就颇有些凉意。

  再举一例:执着地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太熟悉了?没错,这不就是超女快男的故事吗?《海角七号》的脚本正是如此。不同的是,我们的电视节目,是在不断地抽空,平面化,类型化,虚假化,再加上一点意识形态的盐巴,成了商业包装的典型;《海角七号》则是不断地丰富,多元化,立体化,生活化,成就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马英九语)。

  面对票房奇迹,《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说:“3000万是我们该得的;5000万是我们要感谢观众的;5000万过后我不知道感谢谁,因为那不是我们该得的,我只能感谢上帝,谢谢你补偿我那么多。”相对于大陆导演总觉得观众钱没掏够的样子,他的这种谦逊,也是对市场的诚意。

  □张平(广州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