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石川:六小龄童西游记不是你家的

  作者:王石川

  日前,“美猴王”六小龄童到濮阳举办讲座并出席签售见面会。对于当下不少影视文学作品恶搞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西游人物形象,六小龄童表示,《西游记》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深受国人喜爱,在国外也很受追捧,恶搞西游人物形象实际是在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

  近几年,六小龄童每一出面,就必谈西游记,每谈西游记又几乎必怒斥,斥责西游人物被恶搞。曾经,六小龄童称:“美国、日本拍的《西游记》完全走样了,再不能让外国人糟蹋我们的经典了。”这一次,他的火气更旺,用了“不知廉耻”这四个极具道德谴责意味的字眼,还跟民族文化挂上了钩。

  诚然,《西游记》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恶搞其中的人物未必就是践踏民族文化,它不是“恶攻”,更不是“恶毁”,只关乎文化的外壳,而不涉及所谓民族文化的内核。以此界定,恶搞是带有娱乐色彩的一种解读,一定程度而言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对既往格局进行另一种视角的审视,并非是不怀好意,有时恰恰是向祖先、向大师致敬,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更为轻松和活泼罢了,没必要一见恶搞就腹诽就大骂,就认为民族文化的根基被颠覆了,认为国将不国了。

  事实上,《西游记》这本名著本身就是一种“恶搞”作品,是作者对当时政治生态、风土人情的一种夸张化的解读,是作者运用荒诞和神奇的手法,去浇胸中块垒和描摹内心沟壑之产物。在当时,这种滑稽的神话作品,本身就是对正统文化的一种解构,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搞。曾有学者指出,恶搞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富有个性,二是幽默风趣,三是讥讽反叛,四是富有创意。用这样的标准审视《西游记》,可谓恰如其分;用这样的标准审视一些人对西游记的恶搞,也可谓准确。何以到了六小龄童嘴里就变味了呢?怎么到了今天,人们恶搞一下西游人物,就成“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了?

  既然吴承恩可以恶搞玄奘取经,今人为何不能恶搞《西游记》呢?吴承恩早已作古,不存在被侵权的问题,六小龄童不是吴承恩的后人,也不是其代言人,有什么理由不让人恶搞呢?前段时候,曾传出六小龄童对重拍西游记不以为然的消息,当事导演张纪中颇为不满,如此回应道:“新版《西游记》与老版相比会有很多不同。我不认同某些人的《西游记》不能重拍的论调,就只能你六小龄童重拍,话不应该这么说。《西游记》的改编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只允许你拍相关的东西,不允许别人动,没有这样的道理。”张导演这话说得好,六小龄童演猴王演得入戏太深,真把自己当作猴王了?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