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毕诗成
近日,一份列举了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白领中传播。对于中国的白领阶层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只是一则爆炸性新闻,而演变成了关乎自己生计的切身“威胁”。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对此予以了否认,但根据记者的调查,出现在名单上的戴尔、雅虎等跨国企业,确实在最近宣布了将要或已经裁员的消息;合俊玩具厂、百灵达电子公司等沿海公司,确实已经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倒下。在网络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担心金融危机会让你的企业裁员”的问卷中,竟有接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担心”。可见,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传言”出现的“大裁员名单”,还是很有些可能性的。
一段时间来,我们的一些知识精英在解读大洋彼岸金融危机之时,表现出了过分的乐观,诸如“不会对中国有实质影响”,“长期来看对中国是一件好事情”,“不会波及中国的实体经济”等等。稳定民心的苦衷可以理解,但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对危机在我们身边可能形成的影响程度估计不足。
据10月29日《中国新闻周刊》汇总的数据:上半年国内已经有6.7万中小企业倒闭,众多行业迎来减员寒冬。11月6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还报道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南下督阵、珠三角就业预警非常时期”的消息。只能说,此前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受冲击的主要还是低端制造企业的大批产业工人,尤其是大批的农民工,而他们除了卷铺盖回家,在舆论上很难形成合力,所以我们看到的多是企业倒闭的数字,却没有直接的“大裁员观感”。 应该看到,此前的中国经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持续上升,中国的白领们始终处于一个“感觉良好”的状态,如果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低迷环境,产生的心理压力将非常明显。所以,大裁员一旦来到都市白领们身边,便会旋即形成较大的舆论氛围,反过来又以社会信心严重受损的形式,作用于实体经济。
因此,对于这份“大裁员名单”需要格外警惕。从个体角度讲,网络上流传的“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等“金融危机十项注意”,或许可以听一听。但对这个问题更应提高警惕、未雨绸缪的是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如何制定应对政策“保增长、保就业”?如果通过金融决策扶持更多企业“挺住”?怎样建立健全就业形势预警机制?怎样有序地推动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