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子平:到华尔街抄底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8:30  东方早报

  作者:高子平

  为了填补国际金融人才的缺口,上海金融业界将赴英美大举揽才。上海《劳动报》通过有关渠道证实,最快在本周,上海金融工委就将公布“海外人才采购计划”,12月底,这个庞大的采购团将赴美国纽约华尔街、英国伦敦金融城举行大型招聘会。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华尔街的金融人才们陷入一片恐慌,开始为“饭碗”四处奔波。随即,人才抄底的暗潮涌动。对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人才抄底”这一词汇并不陌生。随着工业社会的降临,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争夺人才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人才抄底”现象也屡屡出现。二战后期,德国大批的科技精英被运到了美国。石油危机时期,日本企业家在纽约大量收买工程师和科学家。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前苏联在“一五”时期的人才抄底行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失业率节节攀升,刚刚启动“一五计划”的苏联抓住了历史契机,不仅大量引进外资,而且到处招聘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许多无所事事的技术人员甚至在苏联大使馆门前排起了“长龙”。截至1932年,在苏联就业的西方专家共计1919人,技术人员更是多达10655名。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这种人才抄底犹如雪中送炭,有力地推进了其工业化进程。

  目前,金融风暴刚刚开始,未来的前景尚不明朗。在已经失业的金融人才中,大部分属于中低层次的技术人员。这些曾经的“白领”,在创业精神和就业心态方面,与生产领域的工程师、科学家们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偏好投机,而不是投资;喜欢炒作,而不是劳作。正是这些人,推波助澜,制造了一连串的金融泡沫,最终引发了这场震撼世界的风暴。因此,面对华尔街风暴,必须避开各种夸大其词的炒作,冷静分析整体经济走向和市场前景,从上海市的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出发,在人才抄底的过程中,紧扣一个主题:为我所用。

  首先,必须结合本土金融人才队伍发展的前景,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国内就业压力,认真分析上海目前在金融产业链顶端的需求数量和类型,在明确岗位要求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海外招聘。为了提高人才跨国配置的效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用人单位直接与海外人才谈判,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效应。

  其次,应重点引进海外华侨华人。在华尔街的金融企业中,华裔人才将近一万,他们在语言、文化、心理认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诸多优势。优先招聘海外华裔人才,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使用风险,理应成为这次人才抄底的重中之重。

  最后,应该更多地从实体经济部门引进高科技人才。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虚拟经济的繁荣必然昙花一现,这也是我们在人才抄底行动中必须恪守的准则。硅谷的软件专家,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样是我们所急需的。

  以前,在招商引才的过程中,常见的做法就是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人才,但是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的层次越高,流动成本和风险就越大,最需要的就是营造制度优势,降低流动成本和风险,根本途径就是: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完善相应的游戏规则,在人才流动、激励、福利保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才的诚信流动,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率。

  上海正努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人才高地,人才抄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使人才能够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新兴市场,我们的最大优势是市场空间广阔,最大的劣势就是市场规制不健全。因此,上海理应抓住这次“人才逆流”的机遇,化危机为转机,借助于世博会、大飞机项目等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在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并吸取日本在石油危机时期高调抄底的教训,脚踏实地,少说多做,使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华尔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