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晓忠
据《证券时报》报道,继7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实行登记管理以来,日前外管局再次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资金流出风险监管的举措———从本月15日起对企业外债实行登记管理。
客观地讲,各种形式的国际热钱,确实存在流出的风险可能。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加剧了全球大多数对冲基金、共同基金或其他各种形式的投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资产的损失计提、投资人的赎回,正不断压缩其流动性。收缩投资战线,特别是从外围市场撤离资金成为了最容易采取的策略。
这部分机构投资者所投资的外围市场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普遍习惯于对市场进行直接的干预,维系其风险资产的价格。因此,这些热钱能够相对方便地退出。具体地讲,前期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许多都进行了房地产的投资。当前国内房市价格泡沫难以为继,但开发商、投机者和地方政府等的负隅顽抗正在延迟房价的理性调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际热钱退出中国市场的风险。
其次,中国当前的国内资产价格、投资风险收益水平,人民币汇率等客观上降低了热钱继续滞留或进入中国境内的诱惑力。中国股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戏剧性地上演了一个翻跟头游戏,股指在大约一年的时间下跌了3.5倍左右(6100多点下跌到现在的1700点附近)。由于国内股市缺乏做空工具,降低了国际热钱继续逗留的吸引力。
同时,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收益也越来越有限,最近几个月以来人民币波动表现得更具双向性;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不断显现,人民币币值趋向贬值的风险也令市场担忧。如最近数月人民币无本金交割的境外NDF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贴水行情。
从数据来看,外资撤离并非是杞人忧天。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瑞士银行等QFII减持A股相当明显,共有39家QFII持有134只重仓股,比年中40家QFII持有153只重仓股有明显的下降。
总之,当前加强国际收支集中流出风险确实势在必行。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用政府的国际收支项目管制来加强资金流进流出的管制,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会太有效。2003年之前,政府为防止资金外流,采取了大量的防止资金流出的举措,但每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遗漏与误差损中都是负值。
因此,要严防资金的流出是不可能的,只要市场形成了流出预期,靠管制的堵是堵不住的。外管局更多的作用是降低集中流出的风险烈度,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时间换取空间。给市场一个可以流出但必须理性流出的政策预期。
□刘晓忠(上海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