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鲁宁:宏调新政既提振经济信心也是历史性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07:20  东方早报

  作者:鲁宁

  前天晚上,宏调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作为“积极”和“宽松”的直接体现,国务院宣布明后两年额外新增政府投资4万亿元,实施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增长的一揽子(10项)宏调“新政”。

  此前,业界对宏调政策将作适时调整不存悬念。但较普遍的判断是,“新政”将在本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统一颁行。而且,提前颁行的“新政”下药之猛、分量之重、出手之利索,也在业界普遍预料之外。按这几年1块钱政府投资大约带动3块钱社会投资的均数计算,假使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放大,全球实体经济下行时间持续两年以上,明后两年,中国经济的内需板块将受到每年4万亿元“综合投资”的“额外拉动”。如是,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间继续保持8%至9%的平稳增长并非自吹自擂,理当可以预期。

  需要指出的是,30年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民众基本社保及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滞后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即便不考虑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明后两年,每年2万亿元政府预算外“额外投资”,主要用于(10项中的多数项)偿还各项历史欠账,经有关机构概略测算,若遵循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惯例,以及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让民众人人享有均等化之基本公共服务之迫切,中国要基本填平上述缺口,至少需要20万亿元的政府投资……由此可见,即如全球实体经济的恶化程度比目前人们所担心的更糟糕,中国继续追加投资提升内需的操作空间也依然存在。还须指出的是,无论是明后两年每年2万亿元政府直接投资,还是更长远的20万亿元,均在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规划盘子之内,只不过,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政府提前采取行动而已。

  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态势,信心最关键——与其说国务院一揽子“新政”为全社会带来了10个大项的利好,不如说极大地提振了全社会对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信心。因此,当早报评论员读到“新政”颁行之消息,印象最深、最受感触的不是“新政”的具体内容,而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16个字,亦即“十六字方针”。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前不久温总理访美时的经典警句,点破了市场经济在人文层面最本质的特征:信心经济!当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闻之特殊困难,企业倘若信心不足甚至信心丧失,本该搞的技改不敢再搞,本该接的订单不敢再接,本该投入的研发创新不敢再投……这样的企业心态一旦蔓延开,就会演变成普遍的社会心态。如是,经济发展就会陷入人文和投资层面的双重恶性循环;对于民众,所谓信心包括收入增加预期、社会保障预期、基本医疗预期、教育预期、就业预期等等。倘若预期不足甚至预期丧失,那么有钱人会节制消费,小康群体会谨慎消费,缺钱者会更加注重精打细算。如是,则形成另一层面的恶性循环。必须清醒地承认,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止稳或继续下行的分水岭,各种经济数据及社会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对未来经济前景及个人(家庭)生活预期正在滑向负面。假如“失信”状态继续扩大,后果十分可怕。利害如是,当我们从信心这个最关键的环节点出发,逐条检视“新政”的具体内容,从业界到民众,大家的安全感已有所恢复,进取心有望被重新点燃。

  逐条解析“新政”,我们颇感欣慰地看到,其内容不但立足于为企业“过冬”缝“棉衣”——譬如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等等,更在于“新政”明确宣示,“要利用政府投资集中偿还一批民生欠账”——譬如“加大廉租房建设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城乡低保待遇、增加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等等。这些惠民举措把民生改善置于经济发展之首位,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时集中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之“单打一”做法相比,是为历史性进步,人们有理由高看一格。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