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华芳:中国经济如何迎来下一个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07:34  新闻晨报

  作者:李华芳

  在气温骤降、经济渐冷之时,国家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举措,对处于低迷状态的市场而言,无疑是一支强心剂。在日前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控通胀”全面转向“促增长”,对于通货膨胀更是只字不提。有理由相信,这也是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路演。而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正是此番宏观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目的所在。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惯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由此也表明决策层认识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形势,但对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认识。不少观点将中国经济目前的“降温”态势归咎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毕竟还有一些问题阻碍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求解决方案。

  刺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的确可以提振市场的信心,创造就业岗位,使得中国经济平安过冬。但这一做法本质上并没有提供启动下一轮改革的动力,也未能给下一波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指出明确道路。更何况,4万亿元并不是一次性及时的注入,而是有一个过程。例如对廉租房、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的财政投资,延续了以往财政救市的思路,而这里面由于缺乏市场力量的参与、媒体的监督,设租和寻租行为在缺乏公开透明的条件下未必能够改变。

  应该看到,投资于医疗、教育、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有可能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并且也在长远上能解决消费者的部分后顾之忧,使得启动内需的条件逐渐成熟。但这一部分政策的力度可能远远比不上直接的财政投资,因为对于注重短期的政策而言,上述这些方面的支出见效太慢,而直接财政投资的拉动效应会比较明显。同样的道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为企业和个人减轻税收负担等,都会具有长期的效应,但在短期决策里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决策者需要平衡的是,对于一笔固定的钱,国家通过行政来配置的效果和动员市场力量来分配的效果,何者更优。普遍而言,行政配置资源的效率要低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长期来看尤其如此。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是长期发展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度过一个冬天。所以相关决策也应该着眼于长期,寻找下一个30年“奇迹”的推动力。

  如果说之前30年的增长得益于出口和投资,是属于外向型的增长,那么下一轮增长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内源性的增长,尤其是拉动内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国家层面的最新举措已经与这样的期待完成 “合拍”——伴随着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将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正面影响。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还希望看到投资渠道能够得到进一步放开,使财富能通过市场手段达到公平而有效率的配置。如此一来,尽管国家可能会在财政收入的份额上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动员民间力量,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迎来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扩大 内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