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伟:花好4万亿是个大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0:06  深圳商报

  作者:刘伟

  两年,4万亿元,中国即将拉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这场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拯救经济行动必将对中国产生长远影响。

  这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决策,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次会议一口气列举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罕见地要求各地在扩大投资时“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急迫之情跃然纸面。同时,这次会议除了重申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还在本轮宏观调控转为保增长后,首次明确提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连串信息给人深刻印象:中央政府已下决心把“家底”掏出来扩大内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努力维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两年时间里怎么把4万亿元花出去?怎么才能既救经济增速滑坡的“急”又兼顾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回答这份特殊的试卷,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中国能否化危为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

  纵观10项促增长措施,指向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扩大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以及改善农村基础地位的举措占了一半以上,分量最重。充分反映决策者的着眼点决非仅仅“应急”,而在希望通过这轮大规模投资解决影响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列为10大措施第一条,显示决策者对该措施高度重视。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成为中国最突出最敏感的焦点问题之一。过去几十年里,城市住房问题基本依靠市场化方式解决,总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土地、地方财政收入、房价的特殊关联关系,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随着房价节节攀升,部分城市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既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又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此次扩大内需的首条措施即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于要求各地政府把多年财政积累拿出来“补贴”低收入人群,对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和减少社会矛盾冲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由于住房建设具有产业链长和劳动、资金密集以及需求旺盛等特点,一旦各地安居工程大面积开工,对就业、相关产业以及消费的拉动作用将非常显著。更重要的是,这项措施与此前针对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有本质区别,符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10大措施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被放在重要位置,包括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些投资短期内不会对经济产生明显拉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牵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是深谋远虑的一着好棋。

  这次会议提出,落实10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事实上讲的是解决资金来源和投资主体的问题。我们注意到,10项措施所涉多为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项目,如何引进社会资金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或将成为各地落实措施时需要跨越的一道关键门槛。同时,由于大量投资来自政府财政,如何监督、审核相关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运作效率,也将是一场重大考验。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内需 投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