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英杰:季羡林藏品疑案该由司法介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0:13  深圳商报

  作者:魏英杰

  近十几天来,我一直在关注“季羡林藏品疑案”。整个事件犹如美国大片,悬念丛生、高潮迭起。遗憾的是,这一切并非虚构,而发生在一位近百岁老人的知识分子身上,所以过程越是“精彩”越是让人揪心。

  最新消息,北大继声明季羡林藏品未发现外流后,紧接着又公布调查情况,称拍卖季老部分藏品的某拍卖公司注册情况不实。我也注意到,前阶段不断发言的“举报人”张衡,博客已连续五六天没有更新,亦未见接受媒体采访了。而另一方面,北大出身的钱文忠、唐师曾等人,对北大的阶段性结论并不满意。钱认为“就目前我了解的情况看来,季先生流散出去的藏品和财产恐怕还有一些,甚至不少”,唐师曾则于记者节那天信誓旦旦,声明自己“任新华社记者20多年,从未错发过新闻”。

  由此,事件进入了胶着状态,而真相依然扑朔迷离。为何如此?说起来并不复杂。一来,此事和北大有直接、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该接受调查的就是北大本身。这样的话,由北大校方自己成立的调查工作组,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会被打折扣。二来,此事涉及藏品数量不少,或有若干赝品在内,但是否确有外流仍需更为细致的清点。张衡就指出,只要有一件真藏流出,他所举报的问题就成立了。而这也需要更权威性的调查方能服众。

  其三,北大一方面在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又有消除舆论影响的嫌疑,致使自身陷入不利状态。关于这点,最直接的证据是,北大取消邀请唐师曾参与该校的记者节活动,该校某学院院长并数次要求唐修改博客文章。还有,唐的邮箱日前也莫名其妙遭侵入,“信件全部失踪”。此外,钱文忠、张衡等人的博客更连续遭遇不知来自何方的“删除令”。就我所知,网上关于此事的报道,也时常打不开链接。本人所撰相关评论,在某些论坛亦连遭删除,甚至采取敏感词过滤方式拒绝发帖。这种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不能说肯定和北大有关,但这无疑会让人把账算到北大头上。

  我还想说,就算季老藏品疑案最终水落石出,整个事件也已构成一桩悲剧。正如我此前所言,这件事情不仅关乎北大声誉,还关乎这个社会的人文尊严。说穿了,从北大怎么对待季羡林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可窥见这个社会(某些人、某些部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季老表示丢画已有二三年,北大至今方才在外界压力下展开调查,已让人感到失望。然而,许多人像我一样,近日才从唐师曾、钱文忠等人博客得知——季羡林父子同在京城13载,居然未能见上一面!无论如何,这都可以称之为“人间惨剧”了。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唐师曾的说法是:“因人为原因,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钱文忠则称:“无论父子间发生了什么,按照中国传统的做人道理,旁人应该尽量相劝,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火上浇油、来回造话,达到隔绝父子的目的,以便自己上下其手。”言外之意,父子不能相见,更多并不在于所谓“家丑”。为什么我们把一位知识分子捧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他却连普通人的人伦之乐都那么难以企求?这到底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存在着体制上的弊端?这个问题甚至比藏品外流事件还重要、紧迫。

  正因如此,我认为北大成立的相关调查组已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了。北大应该做的是,由司法介入此事,让法律来给个公正的说法。这样不仅是对季老负责,也是北大摆脱此事阴影的必要途径。连日来,同样是北大出身的钱文忠不断呼吁:“这一切只有司法部门独立调查,才可能彻底查清楚。”这种“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的表态,值得北大方面严肃对待。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季羡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