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捷:美联储须克制滥发美元冲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32   上海商报

  作者:梁捷

  摘要 20国财长会议的短期目标是共同使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抵御金融冲击,更重要的目标则应是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特别是敦促美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9日在巴西圣保罗闭幕,与会者在两天的闭门会议中就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只有采取全球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并强调需要对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

  这是各国在金融海啸冲击下的自然应对。在这场海啸中,没有哪个国家得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都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才明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完全分离之后可能造成的损害,才明白金融体系是一柄双刃剑,必须全世界范围内一起加以监督和约束,尤其约束那些掌握金融霸权的超级大国。

  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场金融海啸的根源在于美国在货币发行方面的不负责任。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不再必然地与黄金挂钩,全世界再一次回到管理纸币本位。这一次的浮动汇率合法化,最终产生了四个方面的效应,分别是贸易失衡效应、美元主权效应、金融创新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效应,这几点汇总起来导致了最终的危机。

  脱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虽然实质上还是世界货币,但表面上已经摆脱黄金的束缚,可以利用它来追逐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用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的双赤字政策来拉动内需,然后又用滥发美元来弥补双赤字政策所留下的失衡窘境。美元发行不受限制,美国人自然会在这个方面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同时,早期的日本、中期的东南亚国家和现在的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家也在回购美国国债。美元回流导致货币供给的进一步增加,美元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变得泛滥。

  美元的全球化使得美国自信地引领全球金融创新。全世界流行的浮动汇率制度导致金融极大地虚拟化乃至虚幻化。投资银行的业务极大发展,又使得市场逐渐取代了原有银行。金融深化使得衍生交易迅速发展,各类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把风险一次又一次打包再放大,最终把交易中的局部风险转变成为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

  技术进步则又促进全球金融一体化。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达,使得很多虚拟资本流动几乎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意味着金融危机传导的速度也加快了。只要有一个触发危机的事件,金融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就可能全部暴露,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个触发点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

  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使得那些试图一夜致富的年轻IT人如梦初醒。但是这次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并没有导致足够深的经济调整。当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果断地降息,白宫也配合地出台减税政策,双管齐下一同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从微观层面来看,低利率就导致居民的理财模式发生了变化。美国居民纷纷投资房地产,以贷款负债的形式购买,之后还以此进一步抵押贷款,继续投资房地产市场。即使在商品消费领域也是如此,美国人大量地使用信用卡等手段透支消费,使美国的贸易逆差居高不下。而事实上,美国人在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如此高度,清偿风险变得很大,危机爆发只是迟早的事。

  从源头来看,金本位的崩溃或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就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缺乏黄金约束,担任世界货币责任的美国政府并不能保证为了全世界的利益而不顾美国当下的、短期内的利益。美联储没有自律的激励机制,反倒有假公济私、通过滥发美元来刺激美国内部经济的道德风险的激励。这次金融海啸是继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又一次全面危机,却也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结构缺陷所注定的。

  目前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会议,短期目标可以是共同使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抵御金融冲击,更重要的目标则应是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只有集全世界之力,才能约束美国,使之切切实实承担起责任,将控制全球流动性纳入美联储追求的目标,克制滥发美元的冲动,坚毅地维持美元坚挺。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