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海宁:打响扩大内需第一炮要靠监督和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50  中国江西网

  作者:冯海宁

  国家发改委紧急召开会议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投资工作。消息人士透露,千亿投资计划目前已大致分配到农业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等11个部委。由于国务院要求必须在明年两会前落实到项目上,在余下的110天里,争分夺秒地投资,成了各级政府的要务。(11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要在110天里合理完成这1000亿元投资,不仅中央部门之间要高度协调,而且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协调问题同样异常关键。

  这1000亿元投资无疑是扩大内需的“第一炮”。因为中央投资是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的“火车头”,而这1000亿元投资又是带动4万亿元总投资的“火车头”。因此,这1000亿元如何用在刀刃上,既是对施政效率的一次大考,也关乎扩大内需的成败,来不得半点马虎。

  比较现实的难题是,即便是在部委之间,也可能存在积极争取投资的情况,更别说一些地方政府了。之前,房价之所以难以抑制,医改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房价、医改牵扯太多的部门利益,谁都不肯在利益面前妥协。

  为了避免部门利益影响到中央扩大内需的大计,从中央部门到地方的相关部门,都应该怀揣公心,放弃私心。不过,放弃私心不能依赖于部门自觉,而是要制定相关的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便科学评估投资项目,合理分配投资金额,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投资效果。

  据报道,自国务院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速度之快超出了想象。但时间紧任务重,并不意味着草率决策、花钱大手大脚,相关的决策程序依然不可缺少。要保证每一分钱用好,有必要把每一笔投入资金和每一个投资项目亮出来,以便公众监督。尤其在特殊时期,社会监督是弥补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不足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央部门反应迅速,并不等于每一个地方部门都能反应迅速。一些地方政府办事程序繁琐,施政效率不高,已经是老问题。比如,一个建设项目仅公章就要盖几十个。这必然影响到中央投资的成效。而且,由于投资项目涉及工程招标、材料采购、工程监理、项目验收等诸多环节,不排除存在监管漏洞,这样就给了个别人腐败的机会。所以,媒体监督、审计监督必须紧跟中央投资走,确保每一笔投资都在监管视线之内。

  为确保投资资金直接到达项目,在更高决策层面,既要建立资金直达的“绿色通道”防止截留,又要明确每一笔投资的责任人,同时也要出台相关问责制度。也就是说,要在110天完成1000亿元投资,不仅要与时间赛跑,更要与效益挂钩,与相关责任人的命运挂钩。

  目前,我们只看到1000亿元投资分配到11个部委,但11个部委怎么用好这些钱交代却不详细,至于省里市里县里如何用好中央投资,大家更不了解,自然无法监督。基于此,我认为,如何用好1000亿元投资,如何打响扩大内需的“第一炮”,当务之急是要公开详细的投资计划,其次要制定配套的监督措施,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来源:现代快报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投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