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卫东
15日,代表着全球90%的国际贸易、80%的GDP、以及60%人口的20国集团首脑齐聚一堂,共商应对金融危机之策,自然引发外界的热烈期待。但在美元地位依旧牢固、欧洲缺乏支撑其信心的必要手段、改革金融体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期待此次峰会确立金融新秩序并不现实。
峰会前,各国政要已提前表态。作为会议的东道主,美国总统布什事先“定调”:国际金融系统需要改革,但信贷危机并非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失败造成的。欧盟则力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其主张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正针对美国一贯推崇的自由市场机制,这被视为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挑战。萨科齐高调表示:“欧洲怀着捍卫自己立场的决心去华盛顿,这个立场就是推进全球金融体制的透明和重建。”但这种“雄心”却难以突破美国的防御。
金融风暴虽猛,却未影响美元的强势地位。国际储备货币必定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后盾,而当前美国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仍处于领先地位,出类拔萃的教育和科技能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后劲。在国际贸易和商品定价方面,美元仍占主导地位,欧元结算还主要局限于欧盟国家内部,而多国拟议中的双边贸易采用本国货币结算的构想尚难以兑现。由此,美元虽正陷入颓势并受到质疑,但其替代者尚未出现。只要美元不倒,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就难被撼动。
作为挑战者,欧洲缺乏支撑其信心的必要手段。在次贷危机冲击下,欧洲自身经济运行已困难重重;同时,欧盟各成员国在诸多议题上利益不一,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欧洲地区不稳的政治局势,如格鲁吉亚问题也影响到欧元的稳定。相反,美元多年来一直作为全球首要储备货币的现实,塑造了一种“荣辱与共”的金融制度安排,不管这一体制是否合理,任何操之过急的实质性变革都可能会致使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于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上,它的出现不仅靠机遇,更是一种需求。但当前在美国抵制、各国诉求不一、现实具体难题仍未解决的背景下,对尚未病入膏肓的现有体系进行彻底颠覆既无必要也不可行。毕竟金融危机的元凶是政府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监管,自由市场经济和浮动汇率制度并非主因。况且奥巴马上台后能否继承并兑现布什政府的承诺仍有悬念,这势必从主观上弱化各国改革的意愿。
因此,期待5个小时的会议来打破原有金融体系并不现实,哪怕只把这次会议视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起点也显得勉强。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暂且放下各自的宏图大志,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当前各国普遍面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方面,既是将20国集团首脑撮合在一起的最直接原因,也是20国集团峰会在目前条件下所能体现出的最大价值。 □刘卫东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