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季冰:中国能够为世界经济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09:04   上海商报

  然而很显然,美国并不会轻易放弃其支配地位,相反,它还想利用这次峰会进一步竭力彰显自己的“领导角色”。11月13日,就在G20峰会召开前两天,美国总统布什在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华尔街发表长篇演讲,试图为即将举行的峰会定下基调,并且花大量篇幅为备受争议的美国自由市场模式进行辩护。布什强调:“当我们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机制改革,避免再发生类似危机时,我们也必须坚持民主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对自由市场、自由企业和自由贸易的承诺。”他说,政府干预并非灵丹妙药,改革的目标不是更多的政府干预而是建立一个更明智的政府。14日晚,布什在为20国领导人举行的欢迎晚宴祝酒词中重申了对自由和公开市场的辩护。

  一些分析人土认为美国之所以迟迟未提改革具体建议,就是因为美国是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任何改革都可能触动美国的利益,因此如何最小限度减少对自身的冲击,是美国现在的关注重点。

  更直接的因素还在于,眼下所谈的这一切,只有等到明年1月10日奥巴马政府就任以后才能真正落实。虽然布什一再表示,他已将本次峰会的内容向当选总统奥巴马的团队详细通报,他本人也相信,美国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不会因总统的更替而中断或转向,但毕竟,未来美国的事情是奥巴马说了算。而从奥巴马本人拒绝参加这次峰会的表现来看,他对此是留有余地的,至少他把美国国内的事情看得比国际磋商更重。

  就此意义上说,这次峰会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成功开始,但它“男一号”却没有到场。“主角”的缺席会不会给未来埋下何种不确定因素?现在还不得而知。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纽约时报》13日的报道称,在这次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峰会上,最吃香的国家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去年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27%的贡献。因此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是这次与会国家中少数的能给其他国家帮助的与会国之一。

  中国也的确以一种相对积极有力的姿态参加这次紧急状况下的领导人碰头会,峰会举行前一周,也就是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年会召开之时,中国在各大国中率先公布了总额达4万亿元(将近6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笔大大超出许多经济学家预期的资金,相当于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将使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增加两个百分点。此举不仅有效提振了国内的信心,也对周边和全球市场起到了显而易见的刺激作用。

  这一大手笔得到了全世界政要的热捧,当天正在巴西圣保罗参加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年会的一些代表对此反应热烈。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指出,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需要果断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中国在这个方面走在了前头”。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戴维·麦考密克也认为,该计划有望促进中国内需增长,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评价说“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人作出的这项决定。这是一项庞大的计划,它将在鼓励需求方面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与中国有着紧密经贸关系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次日在议会发言时说:“我认为,这个非同寻常的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对东亚和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澳大利亚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赞扬中国的成就与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是一枚分币的正反两面。眼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希望中国能够在它们困难之时伸出援手,而最直接的希望就是中国拿出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来,对资金紧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英国首相布朗上个月就说,他认为中国和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是最有可能对此做出贡献的国家。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4日甚至表示,欧盟愿意减少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腾出位置。

  然而,至少现在看来,我们并不会过分慷慨。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中国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这是一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逻辑的大实话。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中国不能表现得更为积极。正如有学者建议的那样,中国可以将拉动内需的4万亿大手笔适度地“区域化”和“国际化”。前者就是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向目前正苦于资金短缺的周边国家辐射,后者则是引入目前苦于缺乏投资机会的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国内的建设。无论对于亚洲和世界,还是中国自身,这都是一件有莫大好处的事情。

  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亚近邻的普遍尊重,也为过去十年我们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相信10年后,我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做得更好。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经济上的相互渗透是消除敌意、谋求理解乃至友善的最有效途径。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顺利地“和平崛起”,让全世界在我们的“崛起”中获得好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者系本报评论版主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金融峰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