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 正文
作者:梅新育
摘要 如果将“开放经济”界定为与西方国家经贸往来,那么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以中美贸易突破为代表的对西方贸易迅速发展是中国改革以来建设开放经济的起点和序幕。
新中国开放经济的真正起点是何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对“开放经济”内涵的界定。如果将这个词汇定义为对非特定国家的经贸往来,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就是开放经济;如果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规模经贸往来,那么新中国开放经济的起点就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要我们以不带偏见的眼光审视较长的历史跨度,我们就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独立自主的开放经济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取得的,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开放经济实践自有其历史传承,它是在建国后前29年建立自主工业体系和打破外部封锁的基础上进行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以中美贸易突破为代表的对西方贸易迅速发展是改革以来建设开放经济的起点和序幕,也正是建国前的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前29年的努力才为我们赢得了独立自主建设开放经济的前提。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可以总结为“赶超战略”,其目标本身就是在国际背景下选择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就必然是一种开放经济。在实践中,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最高领袖都非常重视发展对外经贸,取得外部资源和市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现代发展经济学在二战之后方才兴起,在此之前几十年,列宁便第一个系统研究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依据自身经济状况,采取适宜的对外贸易和外资政策,以便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也不例外,无论是在为红色根据地生存而战之际,还是在逐鹿中原大局已定、以胜利者的姿态准备着手建设这个国家时,他们都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对外经贸,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尽可能广泛地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他们反对的是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外国商品和外资控制,但支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从毛泽东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到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的“工业问题”一节中毛泽东就引进外资专门作的一段论述,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开放度较低,并不符合我国意愿,而是西方集团、国民党军队和后来苏联集团封锁所致。且不提美国操纵的巴统对华禁运项目竟然多达对苏禁运项目的两倍, 就是中国沿海南北航运,也被截断达20多年。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打破外界封锁的历史。打破封锁,首先是打破政治封锁,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打破封锁也是打破外界经济封锁,在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封锁已经成为现实之后,我国政府除了大力发展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之外,又千方百计努力打破封锁,进入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正是由于我国在重重封锁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依靠外交和军事努力打破了东西方对自己的包围圈,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不得不改弦易辙,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环境由此大幅度改善。由于美国是西方世界领袖、全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对华贸易禁运的发起者,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建设开放经济的外部环境具有关键意义。1972年11月,美国宣布允许美国飞机和轮船停靠中国港口,标志着西方全面对华贸易封锁正式解除,中国从此开始得以全面利用被隔离20余年的世界市场。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当年,美国商人就参加了春、秋两季广交会,中美贸易额从1971年的零跳跃至1288万美元,1973、1974年分别为2.6亿美元和4.76亿美元。我国抓住这一机会大量进口了美国的废钢、民航飞机、农产品,这两年进口的13套大化肥装置更与自主研发的良种技术、水利设施等共同奠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起飞的基础,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时期的序幕。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