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最近,中美之间互设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的步伐获得了实质性进展。11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中国的首个办事处在北京成立,中方也将对等在美国设立食品安全派驻监管机构,而这些恰恰发生在美国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奶制品的限制措施之后。
此次互设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的初衷和由来众所周知。然而值得思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转型期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初级现代化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从盲目追求利润到树立法制观念的历史命题。因此,正视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质量危机,不但不会给中国国家形象抹黑,相反还是一种承认现代化渐进性的积极态度。
当然,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虽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多是个案,但是乘以巨大的人口总量、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以及飞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成为了一个增量极大的危机。姑且不论中国出口食品,就在中国国内的餐桌上,各种问题食品也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却快速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原料产地和加工场所,出口贸易更为惊人,这种食品安全问题的加速度,完全可能在对外贸易中体现出来。2007年以来,在北美、巴拿马、欧洲等地区相继发生的宠物食品添加剂、牙膏添加成分或者海鲜中有毒物质超标现象,其实都能够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找到相似物。
中美要通过这样的互设监督机构,最终形成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保障,根本上还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的互信。否则这种限制会蔓延到更大的领域。而要想通过一个监督机构就迅速建立深度互信机制毕竟是很遥远的事情。互信的第一步恐怕是非常初级的,是相互承认彼此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决心。因为即便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接受的局面。美方的不少媒体仍然武断地指责中国政府隐瞒事实或者故意造假。这种决心和信任如果没有,就谈不上真正的对话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从宏观上说,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双边监督机制,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承认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尝试。因为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主观意愿问题,更不是一个权力命题,而是一个客观上的发展问题;从趋势上看,中美之间互设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只能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局部环节,甚至无法辐射到整个食品生产领域。唯一重要的是,只有最广大中国的餐桌得到了安全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中国出口食品的隐忧。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国人和美国人吃的是同一块地里长出来的同一种庄稼。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