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丙奇: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07:24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20日表示,明年将有610万名大学生毕业,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11月20日人民网)

  在发布以上消息之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实已经感到就业形势的紧张。一方面,与2008年相比,大学毕业生数净增51万名;另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缩减了用人需求。

  在人才供需产生较大矛盾面前,一些大学生开始对求职产生了悲观情绪。然而,悲观情绪恰恰也是当前求职的大敌,在金融危机中,大学毕业生更应该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寻找机会。相比往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切实进行以下几方面调整。

  首先,改“跟风求职”为“个性求职”。一直以来,在大学生求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这使大学生求职存在“四大集中”——集中时间、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用人单位,这不但加大了就业竞争激烈程度,也导致社会行业的人才分布很不均衡。改变这种跟风求职为个性求职,其实质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如果大家仍旧求职定位“集中”,必然进一步加大供求的失衡程度。如果把求职的焦点从东部沿海大城市转向全国;把择业定位由政府部门、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转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学生的择业将会在从集中到分散的过程中突围。

  其次,改“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前不久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比例(麦可思调查数据为不到60%,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这表明在毕业之后的半年时间中,大学毕业生随着择业经验的增加、择业期望的合理调整,有很大比例找到了工作。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高校在大学生求职指导与服务中,也需要调整传统工作方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变笼统的就业指导讲座为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就业信息发布充分、及时,能有效引导学生作出合理选择。国内高校在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上,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差距——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来判断需求,其实就是“等待”企业送上门——这也被认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过高的重要原因。

  据早报评论员所知,目前不少大学生迫切想知道金融危机对就业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可高校却难以回答。如果高校能组织人力一一联系相关用人单位,就可以在短期中获得这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变化情况,收集比较全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产业发展形势、社会人才需求形势进行正确评估,以便大学生正确定位。记得当年非典,对大学生求职造成不小的冲击,沪上一些高校主动到长三角一带城市“推销”大学生,这有力缓解了就业的紧张局面,也为未来大学生就业开拓了新空间。

  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专职老师按1:500配备,即500个应届毕业生配备1个专职教师,从这一人力配备看,老师就是做简单的事务性工作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求职指导。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去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还不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已经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了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的就业上,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和学生能进行以上调整,从这个角度说,金融危机将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改善与大学生个性就业的实现,这对高校应对未来的学生就业,不无裨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