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耕身:宛平万人签名后有没有不明真相的群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07:20  东方早报

  作者:杨耕身

  11月22日上午7点,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地区居民发起万人签名活动,呼吁地铁14号线在宛平城设站,以缓解该地区居民的出行压力。据11月23日的《京华时报》报道,截至记者发稿,签名者已达4000多人。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介绍,他们已通过网络联络各小区的活跃业主,成立活动小组,签名活动将持续两天,并择日把签名条幅送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希望政府考虑市民的实际需要。

  宛平城居民的种种努力,均以不影响公共秩序的形式出现,因此是对自身表达权的合法与理性的利用。毫无疑问的是,这起民意事件,需要政府部门以极大的坦诚与智慧来面对。

  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不是孤立、突然出现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结果。就在11月12日晚,温州市街头上演一场执法者与流动摊贩间的冲突。摊贩聚众掀翻执法车,阻挡机动车道。而据《青年时报》报道,冲突当日上午,三名自称流动摊贩代表的男子曾找当地执法局要求“谈判”,提出希望能继续摆摊,摊贩可成立公司自律,但遭到执法局一口回绝,暴力事件随即发生。从近来各地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罢运之前,出租车司机也曾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只是当他们发现这种表达毫无作用之时,才开始罢运。怎样面对民意诉求,一再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决定条件。

  对一些群体性事件,许多论者都认为应建立必要的沟通表达渠道。然而不论是宛平万人签名,还是温州摊贩要求“谈判”、罢运司机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都表明并不缺乏一种沟通的可能,而是相关部门缺乏一种愿与他们平等对话和协商的诚意。重庆罢运事件发生后,重庆市政府明确表示市交委“长期疏于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为明证。难道相关部门真的可以对民意诉求置若罔闻,或是相信手中的权力可以解决一切吗?

  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被当地官方解释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所致。但如果我们对类似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观察,将能够发现,许多参与者原本可以不被“别有用心者”所蛊惑,原本不必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以“11·17”甘肃陇南事件为例,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亦非骤然而起。从17日9时30分,数十名拆迁户到陇南市委上访,到当天20时前后事态升级,至少有整整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可以避免事态恶化,但却没能避免。这也意味着,如要尽可能不去制造“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么政府部门的工作就必须富有诚意,能够让群众真正接受。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

  宛平城居民最终会不会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答案就在政府部门的回应与行动中。至少从宛平城居民以理性的方式进行万人签名活动来看,群众并不总是那么毫无理智,也并不总是那么轻易被煽动利用的。相关部门应当呵护这种富于理性的良好氛围,以最大的坦诚、最有效的沟通、最积极的互动,来回应居民的诉求,并真正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万人 签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