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亮
摘要 与俄罗斯人做生意必须做好不断出现反复的准备,国际环境、内部变动、“追求者”的增加,这些都可能触发俄能源政策调整。中方必须沉着应对,吃透俄罗斯的现状与路数,灵活地维护本国利益。
11月26日,中俄“石油换贷款”谈判再次陷入僵局。与11天前的那次不欢而散相比,这一次矛盾焦点更加具体:在中方同意采用固定贷款利率后,俄罗斯方面仍希望进一步压低利率。
今年10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莫斯科并与俄罗斯总理普京签署了关于西伯利亚东部管线相关协议,中方有望得到一份以向俄公司提供250亿贷款为条件换取20年进口3亿吨俄产原油的合同。但在随后进行的具体谈判中,俄方因贷款利率和担保问题而终止谈判。11月23日,俄方谈判团抵达北京进行第二轮谈判。在外界一致看好的情况下,俄方再次对贷款利率问题表示不满并终止谈判。
从1994年开始,中俄两国即开始就这条连接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的石油管线进行谈判。14年间,双方经历了莫斯科大幅的人事变动、尤科斯事件、日本强力介入这样的重大变动,但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和中俄关系不断向好发展的背景下谈判维持了下来并直到两国总理签署协议。
这期间,从2001年到2004年整个东部管线项目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9月7日,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与时任俄政府总理的卡西亚诺夫在两国多年谈判后签署了东部管线协议。但协议达成后仅四天就发生了9·11事件。这一改变了全球政治形势的事件让中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幻想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建立伙伴关系的普京总统将西方摆到了外交工作的首位,这构成了东部管道协议生变的外部条件。
卡西亚诺夫在俄政坛历来被看作“家族”成员(即叶利钦势力成员)。而普京2000年上台后面临的一大任务便是摆脱其前任的影响,于是卡西亚诺夫成了必须“铲除”的分子。所以当2004年2月卡氏被“罢黜”后,由他签署的协议自然被俄罗斯人视作废纸一张。
而这期间,莫斯科还遭遇到来自东京的一波波“游说”。日本上至首相下到经济产业大臣三番五次造访克里姆林宫并向普京提出了比中方更加优惠的条件。再加上“安大线”计划的主要供油公司“尤科斯公司”破产,“安大线”最终被“安纳线”代替。根据新的计划,俄方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沿岸城市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并将从中间拉出一条支线通往中国,同时也可能从纳霍德卡直接向日本供油。由此,莫斯科在北京和东京之间玩起了“摇摆战术”。
11月2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APEC会议召开之前于《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着重提出欢迎其他国家进军俄能源产业,这被广泛解读为要给中国这个目前独享俄西伯利亚能源的买家找几个竞争对手,莫斯科好从中渔利。
显然,反复还会发生,即使协议最终签署管道也正式建成,莫斯科还是不会让北京轻松下来。尽管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从他们对自己的斯拉夫兄弟——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挥舞“能源大棒”这一点来看,小范围的反复是难免的。
但是,还应该看到,几个最重要的因素不会发生变化:其一,两国共同追求多极世界的战略目标短期内不会变化;其二,支持中俄合作的普京仍将在俄罗斯保持影响力,并且这种状况将持续多年;其三,俄罗斯富油而中国缺油,且两国互为邻国,这种天然的条件决定了中俄在能源领域必将展开合作。
1994年,油价在20美元每桶上下,而2008年该价格高涨至每桶147美元的顶峰。所以,在这期间赚得盆满钵满的俄罗斯并不急于与中国签署协议。但当金融危机导致俄大型能企陷入财政困境的时候,俄罗斯只能硬着头皮在油价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的时候与中方签署协议以换取巨额贷款。所以,此时发生反复是再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对此,中方应该做到头脑清醒,吃透俄罗斯的现状和路数,做到沉着应对、灵活的维护本国利益。毕竟两国已经告别了中苏合作时期那种意识形态色彩,开始用现实主义眼光审视两国关系中的一切,所以“斗而不破”将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主题。(作者系北京国际关系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