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东飞 湖南媒体人
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管住政府“钱袋子”,才可能真正捏住“考察腐败”的“七寸”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前,一名网友在论坛发帖,称拾到江西省新余市、浙江省温州市公务考察团在美、加考察时的文件资料。这些资料显示,到美国、加拿大去考察“人力资源”的新余团,14天几乎全程游山玩水,甚至“到赌场小试身手”,11人花费超过33万元。
11月29日,江西省纪委就新余市公务员出国“考察”丑闻作出回应,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借公务出国(境)之名、变相公费旅游的违纪案件,决定给予3名官员免职、停职处分。温州方面尚未有查处的消息,该市宣传部一名官员称“各地都有这样的公务考察团”。
“考察丑闻”揭示腐败路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近年来,公务考察之风越刮越猛,各种“考察”丑闻层出不穷,公务考察正在异化为一条让既得利益者乐此不疲的腐败路径。
前不久,温州已经发生过区委书记杨湘洪借出国考察之机滞留不归的事件。2006年11月,安徽省检察院副院长徐文艾等10人到芬兰“学习考察”,因伪造邀请函被遣返回国。2007年3月,河南省濮阳市负责“危房改造”的官员也出国考察,被教育部通报。真是欲花公款,何患无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接受《瞭望》杂志采访时曾指出,“目前出国考察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已变异成一种官员的福利或待遇。”考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真正需要办理公务或学习经验,而成为一种与职务级别挂钩的公费旅游休假。所谓的考察目标或主题,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借口。
“考察腐败”动摇民众信心
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官员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10%。政府靠纳税人提供的税赋运转,公众自然要求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考察”的异化带来的是政府的奢华昂贵。此外,出国考察也成为某些官员收受索要贿赂的借口。而近年来通过出国考察途径成功外逃的贪官,仅媒体披露的就不低于7人。
“考察腐败”对于公众信心的打击,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影响加剧,经济下行趋势日渐明显,提振信心共度时艰是普遍的呼声。11月24日,新加坡宣布明年公务员普遍降薪,以表明官员与民众一起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11月初,意大利宣布政府将精简机构以节约开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一些公务员却花费巨款到国外游山玩水,这与公众的心理期待之间势必形成强烈反差。显得离心悖德甚至恬不知耻。
在大投资、大建设的热潮中,地方官员不仅手头更加宽裕,而且出国考察的理由更加充分,机会更加丰富。出国考察的歪风会不会因此变本加厉,难免让人忧虑。难怪有关方面的“国民休闲计划”一放出风声,就马上有舆论担心纵容公款旅游的潘多拉魔盒即将打开。其实,经济越是困难,政府越是需要减少自身消耗,把有限的钱财用在公共投资项目和民生的刀刃上。真正的出国考察也必须压缩,而变相的公费旅游更要严惩不贷。
政府开支须公开透明
相关治理收效并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局限于行政体制内部的自我循环,既得利益者对监督者的腐蚀与俘获不容忽略。在此次曝光的新余考察团中,负责审批事务的外事办官员赫然被列为考察团成员之一,而其业务与“人力资源”风马牛不相及。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网友偶然捡到资料都能曝出“考察”丑闻,而相关审批监督部门却发现不了任何问题。
要根治“考察腐败”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把出国考察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实际上,某一项工作该不该出国考察,哪些人应该参加考察团,行程是否与考察目的相符,并不是什么需要专门机构明辨的高深业务。只要有事前公示和事后公开,允许各界监督举报,诸如“改造危房”要出国学习、到赌城考察“人力资源”的咄咄怪事断然不会发生。
近日,沈阳一市民要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账目,相关官员认为“无先例、有难度”。而政府开支的黑箱化运行,恰恰是公务考察变质腐败的“财务基础”。如果不是网友的偶然拾获偶然爆料,一般公众恐怕永远都无法得知官员一次出国要花多少钱,这些钱都花到了哪些地方。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管住政府“钱袋子”,才可能真正捏住“考察腐败”的“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