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开彬:从学生告教授看课堂模式的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8:32  新闻晨报

  作者:徐开彬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在讲授古代汉语时批评中国文化,而且语涉政治,被他的学生告发为“反革命”。于是,不少人认为,这些学生告老师没有道理,是要让老师以言获罪。我找到了杨教授的原话,从中看出,其实问题并不严重,不该弄到这一步的。从杨教授的叙述,结合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感觉国内的课堂模式亟需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两个学生是下课后去找杨教授的。这说明,杨教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在授课中间没有让学生就授课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否则,这两个学生应该会在讨论中就提出疑问,而非等到课后才去争辩。

  其次,从杨教授“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总是弱者。这就需要老师有包容之心、能容纳学术自由讨论。杨教授的话有不当之处,比较伤害学生。他虽然说“我敬佩你们!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正如前文所述,杨教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发表他们观点的机会,学生没有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

  另外,我也注意到,当这两名学生去质疑杨教授时,用杨的话说是“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这说明在学生的心里,他们还是尊敬、信任老师的。当一个人眼含泪水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觉得委屈,希望对方理解自己,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暴露在了对方面前。不然,一个人真正愤怒,把对方当敌手,怎么会“眼含泪水”呢?

  基于我在美国的学习与授课经历,我觉得,这样的冲突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一般讲7-8分钟后,都会停下来问学生是否有问题,而学生一般也会有问题。即使没有人问,老师也要启发性地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都是先感谢这个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而是最好问其他同学对这一问题有何见解,这样就可以鼓励更多的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在讨论中起协调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好观点,要给予肯定,对老师觉得一般或不妥的意见,不要使用“不对”等具有判断性的评语,最好说这个观点不错,但还有其他方面需要补充。

  而且,老师要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采取批评式思考,让学生不要迷信老师所讲的。我经常跟学生说,不要盲目相信书本上的,也不要盲目相信老师讲的。书本上的都是学者们写的,老师也只是个学者,学者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更没有所谓客观标准与绝对真理。只是相对于特定的情形,某种理论比其他理论显得更合理些而已。人类的认识也是这样才得以不断深化。如果杨教授在课堂上采取了这种讨论式授课,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把课堂当作平等交流的平台,也不会将矛盾积累起来。我们常说政府对社会矛盾要疏而不堵,其实在师生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当学生来质疑时,老师最好要谦虚地表示“我的观点只是我的一面之辞,不一定对,欢迎你们批评与讨论”。如果这样,相信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不会把矛盾扩大到课堂外。所以,杨教授觉得无辜,但学生们或许也很无奈。归根结底,还是国内大学的课堂模式需要改进。(作者系美国费城天普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