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大焕:扩大内需减税也是发动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09:15  东方早报

  作者:童大焕

  当下,我国实体经济遭遇的严冬刚刚开始,刺激或培养内需成社会共识,但在路径选择上可能大相径庭。眼前我们就面临着许多矛盾冲突: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称,由于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时机,努力提高消费率,力争到2020年将消费率提高到75%~80%。该报道指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70%以上,而中国的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据中国经济体制研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的研究,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世界最低。2007年底,51.2%的GDP是储蓄,48.8%才是消费,这里面还包含着13%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有35%,世界最低。

  在此情况下,扩大内需,减税无疑是发动机之一。

  但另一方面,面对三年4万亿政府投资的“内需大单”,一份写有赤字总额2800亿元(比2008年赤字增加1000亿元)的2009年财政预算,已经由财政部上报国务院。

  出现财政赤字,必然要求更多的税收以弥补。而今年以来的税收形势正在发生多年未有的逆转:我国上半年税收增幅高达31%,10月份首次滑入负增长区间,11月份税收预计下滑9%。在外贸出口持续下跌、实体经济备受牵连的情势下,明年前景更不容乐观。有鉴于此,上周国税总局紧急发文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稽查,尽量弥补税收缺口。

  表面上看,减税主张与财政赤字形成尖锐冲突,减税空间很小。但如果看到税收锐减乃是由于税基迅速缩小(企业倒闭等)所致,我们就会赞成继续用减税的方式来扩大税基,从而避免因税负高昂而使税基进一步缩小、税收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近提出,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可以接受,但只能限于提早及加速项目;鼓励“内需”应该改为鼓励“内供”即鼓励私营工业的发展。而要鼓励私营工业的发展,根本就在于减税,这点张五常没有说,但过去的历史经验可以告诉我们。

  其一,改革开放30年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竞赛,其实就是变相减税。其二,近年来大量私营工业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很大原因就在于税费过高;而房地产行业虽然税负也很高,但还是可凭其半垄断地位(土地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及可相对自由的准入而大获暴利。第三,如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先生所言,目前我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包括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制度外收入、债务收入、企业亏损补贴等,合为税费总收入,其占GDP的比重,就是“大口径宏观税负”)已达到36%以上,已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高。(参见12月6日《新京报》)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却很低。

  因此,我们面临的总体情况是减税空间巨大。通过减税培养税基,促进“内供”、就业,然后进一步发展内需,这样的观念应该“深入官心”。短期内,减税会导致税收锐减,但可以用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度过一两年的过渡期。一两年时间过后,随着税基的逐步扩大,税收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样就能形成低税负、高税收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减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