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浩月 北京媒体人
如果全聚德去哈佛招聘,美国人是不是也会计较他们的精英被搞到这家中国企业来,从事的是拔鸭毛还是烤炉工的工作呢?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经济不景气下的寒冬更显凛冽,洋快餐企业麦当劳公司高举着鲜黄色的大“M”,到北京大学开展“送温暖工程”——为北大学生带来了200个“见习经理”的职位。虽然前面带有“见习”二字,但好歹也是个经理,传到对在京就读大学的学子充满期望的家乡父老那里,在一家跨国公司当经理,听上去也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但是,此事在网络上招来了一片批评之声。
小农意识作祟
外企到大学招聘新员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诸如IBM、诺基亚之类的大公司,每年的招聘季都拉足了架势去大学“抢人”,不管这些公司到大学是真招聘也好,作作秀也好,反正是给足了中国大学和学生们的面子。近两年就业形势紧张,外企们在谈到待遇、岗位和福利时,不那么豪言壮语了。尤其是今年经济危机,外企在本土都大量裁员,在此境况下,麦当劳反其道而行,该值得欣赏和表扬才对。
对于麦当劳去北大招聘招来的一片批评之声,说白了无非这家外企是饮食行业,用我们农村的话说,好男儿应志在高远,只有别无他策才可以将就一下当厨师做饭。那些批评麦当劳的人,恐怕还是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在作祟,认为你麦当劳不过是做饭送餐的,凭啥到我泱泱大国的最高院校招纳天之骄子?
与国内某食品公司的30个卖猪肉岗位引来1300名硕士前来竞聘这条更加劲爆的新闻相比,麦当劳进北大招聘实在算不上什么,不过这并不能让批评人士噤声,别忘了在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条。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国内企业当猪肉才子那是社会主义分工不同,到外企做饭就是崇洋媚外低人一等了。我们的留学生多有在国外刷盘子的经历,这种心理到现在仍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实在有点奇怪。
职业偏见根深蒂固
说麦当劳去北大进行“人才抄底”,也根本不成立,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自由交换、你情我愿,包括人力使用也是如此。在一个劳动力市场规则还未完全成熟、人才并不见得能“人尽其用”的情况下,出现暂时的“屈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北大学子今天去麦当劳当经理,不等于明天他做不了这家企业的高管,哪怕为日后跳槽积攒一下初次的就业经验也是好的。韩国总统李明博也是个打工的出身,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街头混混”呐。
在这场正常的人才招聘行为中,招聘方和应聘方,都应该获得舆论的充分尊重。如果他们的双向选择进行的十分融洽,那么何妨不送上祝福的掌声?批评麦当劳进北大招聘,不单纯是看不起美国餐饮企业,而是社会浮躁心理的一种体现,再深入一些,就是中国人对于身份、职业根深蒂固的偏见还没彻底消除。
精英需具备国际化思维
与其在这里对麦当劳说三道四,不如多支持我们的餐饮企业做大做强,也去哈佛等著名大学招聘来一批美国精英。如果著名的全聚德到哈佛去招聘大学毕业生,在美国国内大概不会像我们这样大惊小怪,因为在西方国家,很多大学生在还未毕业时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到麦当劳、加油站这样的企业做临时工。如果有耐心的话,查阅一些如今响当当的美国商业领袖的履历,都不难发现他们在上大学时,都有过从事服务行业临时员工的经历。
如果全聚德去哈佛招聘,美国人是不是也会计较他们的精英被搞到这家中国企业来,从事的究竟是拔鸭毛还是烤炉工的工作呢?在美国,很多家庭在将儿子抚养到 18岁之后就推到社会上不管了。换句话说,只要美国大学生乐意来全聚德工作,他爸都管不着,哪轮得到别人说三道四?
在外界给予的巨大压力下,应聘麦当劳的北大学生表现得相当成熟,他们会用自己的努力给那些流言蜚语以有力一击。这样的一代,才是真正具备国际化思维和视角的一代,他们才是真正明白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一代,也是真正懂得如何掌握生存技巧的一代。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