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华芳
美国东部时间11日深夜,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争议焦点在于,共和党人坚持要求三大汽车公司在2009年就将员工工资降至与丰田和日产在美员工工资相一致的水平,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原本计划在2011年之后才下调工人工资,因此拒绝了这一要求,谈判就此破裂。
在讨论此结果的好坏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底特律是怎样陷入困境的。美国汽车业的繁荣,与其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分不开的。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得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大幅缩水,加上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汽车信用贷款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也减少供给,进而导致汽车业销量急剧下滑。其中通用汽车的销量下滑41%,福特汽车的销量下滑30.6%。
在美国,汽车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尽管新技术和流水线生产的引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工,但是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这一庞大的工会的存在,使得加入工会的工人享有工作保障。一旦企业试图通过裁员减薪来压缩成本的时候,工会就可能以罢工来要挟企业。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这样的大工会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垄断,变成一个巨大的供给劳动力的“企业”,反过头来对企业进行压制。这就是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所谓的“抗衡力量”。企业大了可能欺负工人,但工会大了同样可能欺负企业。因此允许企业和工人都可以自行联合,相互对抗,有助于发展一个比较健康的市场。
不过问题在于工会人多,手中的选票也多。因此一旦工会的诉求变成政治上的压力,尤其是相关地区和产业的议员,将不得不听从工会的意见。此类行为在政治经济学里经常被讨论。所以回头来看被参议院拒绝而众议院通过的对汽车工业进行拯救的计划,这可能是“被选票绑架”的选择。尤其是纠缠在降工资的“两年”差距上,更让人产生联想。
参议院的议员们除了对工会的做法进行质疑外,还有一个担心是继对房地产、金融业的拯救后,如果继续救助汽车行业,那么下一个会是谁?还有多少行业等待拯救,国会一再松口不断提供救助吗?即便愿意,现实财力恐怕也不允许,除非政府化身超人,或能拯救美国经济于水火。
钱从哪里来,要花到哪里去,怎么花?这几个问题回答不清楚之前,参议院设卡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之所以参议院的反对声音如此之大,可能是因为之前对金融业的凯恩斯主义式的拯救收效甚微,同时也源于对“做大之后就可以影响政治选择”的一个警惕。如果只是凭借“大”,就可以获得不恰当的政治影响力,这样的制度会因失去制衡而走向崩塌。而反对的声音能起作用,就使这一制度自身能发展出“抗衡力量”,这不仅有益于政治选择的市场,同样也有利于实体经济。也许最终参议院会通过修改后妥协的方案,但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非常透明,是一个良好运转的政治市场的例子。而在全球政府都在扮演“超人”的时候,让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知道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或许能极大提高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